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1)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去世,全球华人震惊。无数武侠迷为之落泪。从1955年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到1972的《鹿鼎记》,17年间,金庸先生创作出14部经典武侠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着实让人惊叹。

对于70、80后来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让人忘却了物质的匮乏,它成为我们生命中营养品。从租来一本本武侠小说彻夜通读,或是在课堂上躲过老师抓捕,直到一本本地被没收,还在回味无穷。暑假里,寒假里,最令人难忘的事,莫过于和几个小伙伴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聚精会神的看着《射雕英雄传》,为郭靖的木讷而乐;为黄蓉的机灵而赞;为老顽童的顽劣而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那些经典歌曲响起时,总能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感慨。

如今翻阅《金庸传》,我发现那些经典的武侠小说或电视剧,不仅是让我们笑了,乐了。纵观金庸的一生,也是一部武侠小说,更是一部好的家庭教育作品。从这部教育作品中,我读出了这几条教育真相。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2)

一、家庭是成才的第一沃土

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小说的名字。金庸出生在海宁望族,查家家族,这里曾有“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美誉。祖上世代为官,康熙皇帝曾亲笔御赐:“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由几代人的积淀,这个家族积累了大量大的财富。后因政坛险恶,父辈们开始放弃为官从政,转而一心向学。父辈们不仅给金庸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更留下了非凡的精神财富。他们家拥有海宁最大的私家图书馆,这里藏书甚多。

金庸的童年是幸福的,有长辈们的关爱,有兄弟姐妹的相随,还有那些浩如烟海的藏书。这些书籍成为了他最好的伙伴,这些书籍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广泛的阅读为金庸早期的智力和情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堪称百科全书,这和他从小热爱读书,涉猎古今中外名著是分不开的。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学者发现,童年时期的阅读不仅能开发想象力,还能决定孩子长大以后是否能拥有高收入。这项研究的作者对来自9个欧洲国家、生于1920至1956年间的6千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中藏书丰富的那些人收入最为丰厚。学者们认为,童年时期的阅读有助于孩子在学校取得好的成绩,还可以为进一步获得好的教育和高收入的工作奠定基础。

除了读书,他还经常参加课外活动。为了培养金庸的文艺修养,父母二人还给他买了钢琴,还请了钢琴师傅教,后来因为踢球受伤,而无法练琴。在当时那个年代,父母就关注他的全面发展,可见他的父母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综合上述调查,我想:想要让孩子优秀,让孩子爱上读书也是必由之路,热爱读书,重视教育,有文化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沃土。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3)

二、挫折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金庸的童年的生活是安逸的,幸福快乐的。可他的求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刚上小学就经历经历日本侵华战争,在战乱中母亲的病得不到及时医治,母亲带着无限的牵挂撒手人寰。这段经历成为金庸心中永远的痛。在日后的小说创作中,他写了很多母子亲情,都表达出他对母亲的怀念。

战火的燃烧,迫使他一路南迁,让他饱尝了家仇国恨。南迁的旅途,磨砺了他的心智,让他由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位敢于担当的青年。

他的读书生涯也并不顺利。初中时因为写文章讽刺训育主任;高中时因为参加学潮;大学因为顶撞当局者,三次被学校开除。但这并没有让他沮丧,让他停止写作,他反而是愈挫愈勇。社会的黑暗,腐败地统治,不近人情的管理者均成为他写作批判的对象。

这一系列的打击,反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让他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想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你把挫折当做人生宝贵的经历,当做对自己的历练,你就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4)

三、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

金庸先生能成为报业巨子,和他多年来的成功经历有关。他初三的时就写过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应试畅销书,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考大学前,金庸作为主编还和好友一块办《太平洋杂志》,1945年面世,一经销售,反应强烈,后因战乱被迫夭折。这是金庸先生第二次办刊的成功经验。

第三次便是《大公报》的经历。1947年《大公报》在全国只招聘三人,金庸因其出色的能力而被选中,后又在大公报开辟《三剑楼随笔》,吸引了大批的粉丝。

这些出色的表现,为创办《明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想:如果没有这一次次成功办刊经历,就不会有《明报》的成功。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成功一定是在积累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经验才得来的。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5)

四、每个孩子都可尽情绽放

金庸先生是写小说的大师,但他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子女从事文学创作,而是根据各个孩子的特点来培养。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共育四子,老大查传侠,聪明过人,为情感所困,在大学自杀,这是金庸心中最大的痛。次子查传倜喜欢研究美食,成为一位美食指导。长女查传诗,因为医院误诊,从小失聪,后来成为电台总监。次女查传讷是金庸最喜欢的小女儿,后成为一名绘画爱好者。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作为大师,他们在培养子女时,都是各尽其才,顺其天赋,反而培养出一位位普通而幸福的孩子。

反观我们的教育,很多家长是在逼迫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不知大学的滋味,一定要逼迫着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自己没有上过名校,觉得遗憾,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没有错,希望孩子有远大的目标没有错。错在我们要疏导,而不是逼迫。

我想:“强扭的瓜不甜,强摘的花不香”。如果我们放下急功近利,用平常心去培养孩子,做懂孩子的家长,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也许我们给不了孩子名和利,但是却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6)

五、唯有学习生命才能不止

“读书”是《金庸传》这本书里出现过最多的词语,他们的父母只是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读书环境,给了孩子一间最大的书房。不用父母逼迫,孩子们已把这里当成了学习的乐园。他的兄弟姐妹都很好学,父母也时常带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个家庭的孩子爱学习,喜欢学习。

就算在战乱时期,他也从为放弃过学习。他爱好学习,把读书当做乐趣。一生与书为伴,正是因为书籍带给他渊博的知识,因此在各项考试中,他总能名列前茅。

在创办《明报》后,他除了要管理企业,每天还要写稿。十几年来,每日发稿,笔耕不辍,才有了《明报》的辉煌业绩。退休后,他还是每天上午都是读书看报。

1992年初,他成为牛津的一名访问学者,虽然闲暇不多,他也会每天挤出时间去读书和研究。2005年金庸和妇人在剑桥旁边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他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攻读剑桥的历史硕士和博士课程。2010年,他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而此时,他已是一位81岁的老人。

我想:正是因为持续不断的学习,金庸先生才有取之不竭的才思。人从停止思考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已开始枯竭。爱学习的人,他的生命将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7)

小结:一部传记,写就一个人的一生,写出了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阅读人物传记,既是在读他人,更是在读自己。正如唐太宗所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从人物传记中,我们能看到他人走过的路,从而指导自己走正确的路,因此再次把《金庸传》推荐给大家。

金庸给孩子的一封信(金庸逝世一周年)(8)

我是喜欢研究语文应试方法的一儒老师,自称阅读达人,考试达人。我的高效课堂,最少的课时,助你拿高分。我会定期分享教育及语文学习方法的文章,我会带你一起成长,觉得好,记得点赞留言,有疑问也可私信给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