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车难开、路途远、地铁挤,是不少城市上班族的通勤“心病”。近日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选取国内44个轨道运行城市,用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我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的变化情况。报告显示,76%的通勤者45分钟以内可达工作场所,但也有超过1400万人单程通勤时长超过60分钟,通勤压力在多地普遍存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通勤,一般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对上班族而言,通勤时长无疑是影响工作日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报告称,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在去年的监测城市中,享受“幸福通勤”的比例勉强过半,不少人距离“幸福通勤”依然有一段路要走。此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6个城市,近80%青年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内。挖掘青年人群的通勤特征、职住选择以及对住房保障的需求,有助于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启发。

每天通勤3小时上班值得吗(超1400万人通勤时间超1小时)(1)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少超大型城市面临“通勤难”“通勤时间过长”等挑战,与巨大的城市规模与多元的城市功能交融催生的“职住分离”现象密不可分。以北京为例,这座拥有超1.6万平方公里的大都会,面积约有2.5个上海、10个厦门大,伦敦、巴黎等外国“大城市”与之相比更是显得小巧袖珍。与此同时,人才、产业等的加速集聚,让空间与交通在北京成为抢手资源,使得商业区、办公区与居住区背向发展。随之而来的“职”与“住”空间分离,一定程度上拉长了通勤的时间,也抬高了上下班往返奔波的成本。

谈到一些超大城市的交通困扰时,历史因素也是绕不开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北上广深4个城市中,深圳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的人所占比例为12%,甚至低于城市规模更小的特大城市平均水平。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后发城市的优势。相较于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城市,北京等“古都”在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复杂因素。从胡同、四合院为基底的老城肌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院”格局,再到改革开放初期修路架桥的大刀阔斧……行走在北京的路上,市民处处都能邂逅不同形态的“历史遗产”,而这种多元并存的现状也让改善交通成为在存量里找增量的绣花功夫。

每天通勤3小时上班值得吗(超1400万人通勤时间超1小时)(2)

(图片来源:中新网)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当下,如何有效削减通勤压力、不断提升通勤效率和质量,城市还需要更多思考和行动。上海等城市大力发展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通过在既有道路中开辟潮汐车道、持续不断打通交通堵点、采用更多数字技术提升出行智慧水平等方式缩短乘客出行时间。一些地方高度重视城市的科学规划并严格实施,让都市圈内交通便捷廉价、公共服务到位、职住适度平衡的“分中心”吸纳更多人口。在不断探索实现城市发展、历史保护与宜居宜业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越来越多发展细节中得到彰显。

从城市发展史看,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与高强度的人际交往使得城市区别于乡村,能够拥有更低的交易成本。而这正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城市经济繁荣、产业兴旺的空间密码。在城镇化深入推进与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如何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人,特别是为在这里打拼、立足的年轻人提供更有力的关怀与更舒心的环境,不仅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直接关乎一座城市的未来。

这正是:

通勤时长恼人心,城市本应为人营。

驰而不息缓拥堵,唯愿大路皆畅行。

(文丨闯山)

| 荐书 |

★ ☆ ★

《与未来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每天通勤3小时上班值得吗(超1400万人通勤时间超1小时)(3)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 “与时代谈谈心 与世界谈谈心 与未来谈谈心”套装 —

每天通勤3小时上班值得吗(超1400万人通勤时间超1小时)(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