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孩子明明答应得好好的,但为什么真做起来却又说话不算话?
很多家庭都有过这样的场景:
和孩子约定好了妈妈回家前完成作业,回家后一家人一起看电影,可妈妈回家发现孩子并没有完成作业。
孩子答应玩半个小时的游戏,但是已经过了半个小时,还没有停下来。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亲子冲突,也是我在工作中经常被咨询的问题。
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些场景中,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在需求,甚至这些需求是有冲突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办法并不难。
父母需要根据对话的进展,把“听”和“说”的方法结合起来,去尝试和孩子一起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听”和“说”呢?
“听”,是我们努力去理解孩子表达中传递的信息和情绪(语言和非语言),然后再把这种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孩子,来进行确认。
“说”,是在说话时,用行为 感受 影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案例来演示一下如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前不久,一位妈妈跟我分享了她跟儿子的一次对话。
在这场对话前,孩子每天回家吃完晚饭后才能开始写作业,每次妈妈都要提醒5、6次才能去写,每天都因为这个问题产生冲突,妈妈直言已经快要抓狂了。
听了我分享的“听”和“说”的方法,妈妈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试一试。
首先,妈妈使用“行为 感受 影响”的方式开始了谈话。
妈妈:你每次都是吃完晚饭再写作业,让我有些恼火,因为你会写到很晚,我非常担心你的睡眠不足。
而且对每天催你完成作业这件事情我也很烦,因为我们每天都会在这件事情上发生争执,我不希望我们总是因为作业争吵,我希望我们晚上还能有时间聊聊天。
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段话中,妈妈表达了2件事:
一个是孩子迟迟不写作业;另一个是她和孩子因为作业而每天发生争执,并分别描述了行为、感受和影响。
孩子回应:你又想给我定时间表了吗?
妈妈:不是,我是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个我们两个人都能满意的方法。
孩子:好吧,但我不想按照你给我定时间表。
有时候我们跟孩子的谈话方式发生了改变,孩子可能还不适应,他会根据之前对话的经验来分析妈妈的意图是什么,语气和态度可能会有些抵触。
当听到孩子说我不想按照你给我定时间表时,很多妈妈可能要忍不住和孩子说,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
这位妈妈忍住了,这时她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开始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回应。
妈妈:好,我希望我们能找一个你愿意尝试的方法,并不是我想让你做的方法。
孩子:行。我还有一个要求,你不能总是在我完成作业之后给我布置新的作业。
妈妈:(继续采用“积极倾听”的方式)哦,你不想让我在你完成作业以后再给你布置新的作业。
孩子:没错,好几次都是!我好不容易完成了作业,你又说再做两道数学应用题,再做两篇口算。
妈妈:你觉得完成作业已经很辛苦了,不希望我在你完成作业以后还要求你做额外的任务。
孩子:是啊!写完作业也离睡觉不远了,我都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了。
妈妈继续跟孩子确认他的想法,这样对于孩子想法的确认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
妈妈:你想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干的事。
孩子:对。妈妈:好,我可以在你完成作业后不再给你布置其他任务,写完作业以后的时间你可以自由安排。
孩子:真的吗?
妈妈:当然了!
孩子:太好了!那我觉得我可以回家后立即写作业。
在妈妈的积极倾听下,孩子的感受到被理解后,孩子开始变成主角,主动开始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妈妈:你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你回家后不需要休息吗?
孩子:可能休息个10分钟吧,吃点零食。
妈妈:可你以前回家都休息半个小时呢,10分钟够吗?
妈妈这时变成了帮助者,帮孩子预设解决方案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逐渐把解决方案更加细化,变成一个可执行的方案。
孩子:够的,我觉得我能在吃晚饭前做完我的数学作业。吃完饭,再做英语和语文。
妈妈:好,听起来这是个可行的方案,而且你很有信心,你还需要我做什么吗?
孩子:暂时不需要。
妈妈:好的,我也觉得这是个可行的方法,我们试一试。
最后妈妈提到了去尝试这个方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的改变都需要一点时间,解决方案也一定能立即奏效,还需要孩子和妈妈一起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
可以看到的是,这位妈妈把“听”和“说”的方法进行了结合,通过沟通的方式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展示出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顺畅的沟通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最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也更愿意尝试自己找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践作业:
你最近有没有想和孩子解决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满足谁的需求?
想不想试试不一样的“听”和“说”?
不如今天就练练?
在孩子的成长上,我们既要做好帮助者和支持者的工作,也需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提升自身能力,启动内在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