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讯 从10月3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相继颁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3日公布;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4日公布;诺贝尔化学奖10月5日公布;诺贝尔文学奖10月6日公布;诺贝尔经济学奖10月10日公布,其中有的获奖者的父亲也曾是获奖者;有的获奖者是第二次获奖,也有一些获奖者和中国渊源深厚……
今年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安排在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是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
万特·帕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3日宣布,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67岁的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他是冲绳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他获得该奖项的原因是“与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有关的发现”。
万特·帕博
通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他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当今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万特·帕博还发现,在大约7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后,基因从这些现已灭绝的古人类转移到了智人身上。这种古老的基因与今天的人类在生理上有关联,例如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
万特·帕博的开创性研究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他的发现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万特·帕博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的私生子。1986年于乌普萨拉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帕博曾于1992年获德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1997年起,一直担任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2007年,被评为《时代》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之一。2008年,被《新科学家》评为8位年度科学英雄之一。他还是美国、瑞典等国家科学院院士。
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蔓延而推迟的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三年来首次举行。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科学家分享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和安东·泽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为纠缠光子实验、证明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性的量子信息科学所作出的贡献。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几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是“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在所谓的“纠缠对”中,一个粒子发生的事情,会决定另一个粒子发生的事情(不管相距多远)。
根据中国科学网的报道,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如何允许两个或多个粒子以所谓的纠缠态存在,纠缠对中的一个粒子发生的情况决定了另一个粒子发生的情况,即使它们相距很远也无妨。
量子力学的基础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或哲学问题。其与全世界正密集研发的、以利用单个粒子系统的特殊属性来构建的量子子计算机、改进测量、量子网络以及量子加密通信,都能息息相关。
以上应用,均需依赖于量子力学如何允许两个或多个粒子以共享状态存在,甚至无论它们相隔千山万水,均能保持这一状态。
量子力学的基础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或哲学问题。其与全世界正密集研发的、以利用单个粒子系统的特殊属性来构建的量子子计算机、改进测量、量子网络以及量子加密通信,都能息息相关。
以上应用,均需依赖于量子力学如何允许两个或多个粒子以共享状态存在,甚至无论它们相隔千山万水,均能保持这一状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部分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持怀疑态度,爱因斯坦称其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们认为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纠缠的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人类还没观察到的相互作用或信息传递,也就是“隐变量”。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可用来验证量子力学的“贝尔不等式”。如果贝尔不等式始终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可能被其他理论替代。
为了对贝尔不等式进行验证,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设计了相关实验,其中使用特殊的光照射钙原子,由此发射纠缠的光子,再使用滤光片来测量光子的偏振状态。经过一系列测量,克劳泽能够证明实验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且与量子力学预测相符。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的工作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越来越明显的是,一种新的量子技术正在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获奖者对纠缠态的研究非常重要,甚至超越了解释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伊尔贝克说。
三位获奖者中的安东·泽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盾量子创始人潘建伟的导师。泽林格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近年来在量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潘建伟与他的团队建立起来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且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对这些项目的运作都更加系统化。”
潘建伟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贤敏表示,三位诺奖得主开启了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这一革命已接近产业化阶段,将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织在一起,形成颠覆性创新成果。
三人获诺贝尔化学奖 夏普莱斯花开二度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图:Nobel Prize推特视频截图
对于夏普莱斯来说,这是他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1岁的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成为第五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2001年,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夏普莱斯与威廉•诺尔斯、野依良治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称,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为一种功能形式的化学——点击化学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化学中,分子构建块快速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贝尔托西将点击化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并开始将其应用于生物体中。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道:“对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自己的工作来说,化学是最重要的科学。他的发明的发展以及他采用的工业流程都是基于化学知识。化学是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提到的第二个获奖领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一种化学反应,该反应现在被广泛用于开发药物和材料,以及用于绘制DNA图谱。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说,贝尔托西则是通过在生物内部起作用的反应,进一步地发展了该领域,其应用包括探索细胞和追踪生物过程。
据《新民晚报》10月5日介绍:获悉巴里·夏普莱斯第二次摘得诺贝尔化学奖,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长聘教授董佳家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了喜讯,并写下“热泪盈眶”。
2016年,夏普莱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设立实验室,董佳家彼时负责该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转。“当时,夏普莱斯教授每年都会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在上海度过,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他指导学生时非常认真,思维跳跃性很大,跟上他的思路可不容易。”
在董佳家的印象里,这是位“眼里只有化学”的泰斗级科学家。和上海有机所的合作,是夏普莱斯主动提出的。有机所有着强有力的氟化学研究力量,而这正是发展点击化学不可或缺的。实验室也足够“给力”,成立仅一年,与夏普莱斯美国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就登上了《自然·化学》杂志。2019年,董佳家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入选当年《自然》十大杰出论文,“那年,我们发现了一个可预测的、模块化的合成平台。基于这一模块化的合成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对药物小分子或大分子砌块进行万次以上的改造,这将对药物先导分子的发现起到直接的作用。”董佳家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