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宋词,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两大流派,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以及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今天小生来谈一谈豪放派的两大代表人物,苏轼与辛弃疾的长短句有何不同,以及为何不同。

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分化(苏派和辛派的区别)(1)

苏轼苏东坡

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分化(苏派和辛派的区别)(2)

辛弃疾辛稼轩

今天小生特地从两位大家手下各一首词,分别探讨一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随后在赤壁矶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写景,描绘出长江奔腾而去的景象,短短四句便把如今的景色联系到了历史之中,“人道是,周郎赤壁”,言简意骇,直接扣住周瑜,接着继续着重描写赤壁的乱石景象,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给人以博大的感觉,回归景色再次感慨历史,奔腾的长江如同历史长河一般,博大的中华,涌现出多少豪杰。

下阕写人,扣住上文周瑜,当年火烧赤壁,周瑜雄姿英发,大败曹操80万大军,羽扇纶巾,一是说周瑜相貌英俊,羽扇轻轻一摇,一把大火烧尽,曹操80万大军,气定神闲如同神人。借古讽今,苏轼也想成为周瑜一样的定国柱石,渴望一展宏图事业,可是身处乌台诗案的他却被贬于此,并且这满头的乌发也生出了白发,但是苏轼并不垂头丧气,而是寄情于山水然,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

总的来说,整篇文章苏轼借古讽今,吐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依旧不向命运低头,乐观豁达的态度。

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分化(苏派和辛派的区别)(3)

赤壁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上阕开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感慨国土失守,只剩半壁江山,爱国之情轰然产生,后句借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言简意骇,描绘长江奔腾而东去的景象,同样感慨历史长河带走多少英雄事迹,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描绘出气势磅礴的景象。

下阕直接借由北固楼,遥想三国时期孙权年仅19岁,继父兄之遗志统治江东,年仅27岁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同样借古讽今,孙权面对强大的曹操,依旧面不改色,发动赤壁之战,而南宋朝廷面对金人的铁蹄只能偏安一局,不是收复故土,最后“生子当如孙仲谋”隐藏后句“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怒骂当朝议和者如同刘琮一样都是猪狗一样的存在。

整句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分化(苏派和辛派的区别)(4)

北固山

为何小生要选出这两首词来作为对比,同样运用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描绘壮丽的景象,两首词皆是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段,同样借用了赤壁之战的典故,从周瑜和孙权,一是自比渴望自己如同周公瑾一般建功立业,二是反衬南宋朝廷,怒斥当朝者不思进取,毫无作为的愤慨。

两首词所表达的韵味虽都有怀才不遇之意,但苏轼更多展示出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辛弃疾则是爱国之情难以抒怀的痛苦。

以小观大,苏轼的豪放词多数表达自身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辛弃疾则多是渴望收复失地,期待横刀立马越过长江黄河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苏轼于宋仁宗时期登上政坛,历经宋神宗,宋哲宗,最后在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之时病逝于回乡之路,也就是说在苏轼一生之中,虽然北宋处在西夏,辽三国鼎立的时代,但是大范围兵戈冲突并没有发生,处在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加上苏轼是进士及第出生,本身就是士大夫,因为苏轼的身份,是比较契合古代士族的理想的。他有精神的寄托,纵情山水,乐观豁达的生活 态度。

而反观辛弃疾,他出生于1140年的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此时的山东,已经沦陷在金国的铁蹄之下,作为在金国领地出生的汉人,虽然父亲是金国的官员,但是他一心思念宋朝,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国破山河不在的时期,这段时期,对于文人志士来说,都是渴望收复失地打回旧都的,但是在朝廷之上,辛弃疾属于归正人,被南方士族所厌恶,难以获得高位,从而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所以两人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其中心思想却随着历史局势的改变而改变,从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的豁达,到汉人渴望收复失地的理想,所以说文化是局势的体现,这并没有错。

到这里小生就说完了,如果有觉得小生说的不对的,可以在评论区加以指正。同样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关注一波小生,小生会不间断的分享一些历史拙见供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