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牛场子的记忆,现在想起来是模糊而又清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模糊的是一些细节真的记不起来了,清晰的是这段岁月,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在牛场子里发生过很多的故事,饲养员老蔫和这些相伴的耕牛之间的感情故事,牛场屋里老光棍和寡妇的风流韵事,还有那说书人唱的水浒三国历史典故,黛玉梁祝的人间悲欢离合。如果您感兴趣,我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的给你道来。
下地干活
前面我说了牛场子的北面和西面,这里我们接着说牛场子的南面和东面,还会详细的介绍一些现在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农具。这些东西在90后的眼里应该是很奇葩而又陌生,甚至好玩的,然而他们承载的确是70后一代人的童年时光!
割麦子
在牛场的南面是是一排比北面仓库小一点的房子,这里面主要是储存着牲口吃的草料,也是牲口们冬天的主要口粮。主要是脱过粒柔软的麦草,还有晒干的青草。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制作草料的工具就是铡刀,鍘草这个活是体力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需要送草的人和切铡刀的人配合很默契,否则手指会有被切掉的危险!切铡刀的马步扎好一起一蹲,两只胳膊一曲一直,用力均匀,节奏准确,送料的随着铡刀的一起一落,压草的膝盖抬起来,随后双手把草料送进一寸然后松开后退一寸再掐紧,这样不急不忙而且有节奏的进行着!切铡人干上一个小时就得换人,吃不饱饭的年代体力劳动需要经常换人轮流干!如果把这套动作引进现在的健身房,绝对是锻炼麒麟臂的好项目!
铡刀
夏季随着麦收季节的来临,要提前做好抢收抢种的准备。麦子收割以后要有一个脱粒的场地,这个生产队都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大概有几千平米。麦收前半个月要把这块场地平整出来,我们这里叫“案场”。先用一种叫做“钯”的农具,把地面表皮拉一层抓碎没有大的土块,然后再用石磙子来回的碾压,在石磙子的后面拖上一捆干柴或者是树枝,上面糊上一层粘土,可使前面石磙压过的地皮有不平的地方拖平。压过几遍后再撒上一点水,然后再碾压再拖这样反复的大概要两到三天的样子,最后经过晾晒这个地皮会像现在的水泥地一样,光滑平整又坚硬。这是为了在打场脱粒的时候不至于麦粒被压进土里。
麦收的季节是短暂而紧张的,像打仗一样。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如果在麦收的季节来一场暴雨,那么今年粮食可能就要减产了明年就得挨饿!所以每天早上基本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队长就开始围着村庄叫着出工了,要抢收。过去没有机械化全部是人工镰刀。队长的能力不逊于现在企业的管理干部,头天晚上夜观天象是否有雨,开会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分配任务,磨镰刀的、割麦子的、装车的、拉车、卸车的,非常明确按照男女老少能力不同,井然有序!
装车
看似简单的劳动其实每一项工作都是要有技巧的,镰刀如何磨才会更锋利?麦子用什么样的姿会省力气?怎样装车又多又稳,拉起来轻松?其中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架马车
割好的麦子被捆成捆装车,马车拉送到场地,有专人摊开晾晒,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基本上要翻晒几遍。到中午的时候麦秸十分干燥了就开始打场脱粒,驴骡拉着石磙进场一圈一圈的碾压,跟推磨差不多,只是这个范围比较大,摊开的场子大概有10-20米的圆形,通过一遍遍的碾压,不是很饱满的麦粒从麦穗上脱落下来。掉在干硬的场地上。这就是按场时为什么要把地面压的又干又硬的原因,防止麦粒被压到土里,压到土里的清场以后还要有人把一粒粒麦子抠出来,粒粒皆辛苦啊!脱完粒的麦子有很多的杂物,要进行“杨场”,着更是技术活,用木锨铲起麦子迎着风向空中撒去,杂物被风吹到一边,麦子落成一堆,较大的杂物也会落到麦堆上,这时会有个人拿着大扫帚把杂物轻轻扫去,这叫“打落”!这些活都是需要有经验技术的老把式才能干的!为了防止夏天天气多变,一般一天要打两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在天黑之前要把麦子全部脱粒打出来,再拉到晾晒的场地第二天晾晒。晚上要有人留守看夜,防止有人偷盗以及天气突变及时转移!
打场
打场
夏夜清场后场地光滑而干净,这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疯狂的追逐嬉闹疯狂的玩耍着,带着自己编的柳条帽,拿着分叉的树枝当作槍,你追我赶的打坏蛋,躲在散发着麦香味的草垛里捉迷藏。时不时会传出被欺负的小孩子的哭喊声!也有的孩子躲在麦草堆里长时间都没有被同伴发现,然后慢慢的睡着了,以至于晚饭时家人到处找不到急得发狂,最后挨个麦草堆来翻找才发现他还在麦堆里酣睡着!
杨场
吃过晚饭劳累一天的村民又开始聚在了牛场屋里,谈论今年的收成等待着队长明天的农活分配,牛官老蔫则在忙碌喂着疲惫的牲口,嘴里嘟囔着谁也听不懂的话,也许只有这些与他朝夕相处不会说话的伙伴们才能够明白吧!
队长总结了今天的战况,分完了第二天的任务时间很晚了,人们渐渐散去,有的人不想听得家里孩子吃不饱饿的睡不着的哭声干脆就直接睡在了这里,很快就鼾声四起了!
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