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断向西北偏移,再加上近些年我国持续加大对西北地区的生态治理,这综合使得西北的环境由“暖干”逐渐向“暖湿”过渡,具体体现为西北地区的降雨量较往年异常偏多,地表河流的径流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泊,青海湖的面积、水量已经连续16年出现了增长,根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4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72.69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同期增大了29.44平方公里,较近十年(2011-2020)同期,平均增大了163.94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杭州西湖的面积。
随着青海湖面积不断扩大,自2018年起青海湖主湖体岸线长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沿湖滨周边的沙堤、河流入湖口等都相继被淹没,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如果青海湖面积无限扩大,未来有一天能否冲出大山连通黄河呢?有朝一日如果青海湖有了出湖口,不再是封闭型湖泊,那有没有可能重新变为淡水湖,改善西北的用水现状呢?很多人回答100年以后、500年以后可以实现,但其实真的没有科学依据,个中原因下面就结合地理科学来详细探讨一下。
根据地质资料显示,大约在13万年前,青海湖和黄河还是相互连通的,在湖泊的东南岸有一条出湖河流与黄河相连接(现在的倒淌河),因为当时湖水有进有出,所以那个时候青海湖还是淡水湖,后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青海湖与黄河之间隆起了山脉,切断了青海湖的出湖通道,使青海湖完全变成了全封闭湖泊,自此青海湖的排泄方式只能依靠自然蒸发,而自然蒸发无法带走水中的盐分子,所以在长年累月的沉淀之下,青海湖最终变成了咸水湖。
从上述说法就可以看出,青海湖变成咸水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外泄通道被阻断,所以理论上讲,只要青海湖水深能够超过周边海拔最低点,那就完全可以自然溢出,经黄河流进大海,成为活水若干年以后最终重新演变为淡水湖,但比较前些年的水量数据以及青海湖周边的海拔数据来看,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上千年。青海湖整体处在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断层陷落中,周边被祁连山脉、同宝山,青海南山、日月山等众多条形山脉包围,即便在这些山脉之间存在很多陷落廊口,但海拔最低的廊口也要高出青海湖湖面太多太多。
当前青海湖水平面的平均海拔在3200米左右,如果要自然溢出流入黄河,只有两条通道可走,第一条是向南穿过青海南山和日月山之间的廊口,此廊口的直线长度是60公里左右,但平均海拔是3270米左右,比青海湖高出了70米,第二条是向东穿过同宝山和日月山之间的廊口,先进入湟水发源地,然后再进入黄河,此廊口的直线长度更短,只有20公里左右,但平均海拔是3290米左右,高出湖面近100米,所以这两条通道不管走哪一条,都代表着青海湖水深至少要上涨70米。
而根据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数据显示,最近五年青海湖水位上涨了大概1.8米,我们取一个近似的平均值,按照每年上涨0.5米来计算,那直观数据上看,上涨70米需要140年,但140年只是直观数据,实际上根本不能这样简单计算,因为青海湖每上涨一部分,湖泊面积就会同步扩大几个倍数,毕竟青海湖不是“圆柱形”而是呈“倒梯形”,凭借青海湖周边的降雨量,就算再加上雪山融水量,也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的湖泊面积,除非人工修建输水隧洞,打通活水外溢通道,否则凭借青海湖自然水位上涨,断然不可能重新溢出,更不可能重新变为淡水湖,所以那些关于青海湖变为淡水湖的言论听一听就好了。
最后也要强调一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青海湖面积扩大也不能盲目地乐观,虽然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湖体面积增大不仅会改善环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还会增加周边大气的湿度,遏制周边土地沙漠化,但青海湖面积增大,水位上涨的背后也关系到气候变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青海湖地区60年代的平均气温是零下1.3摄氏度,80年代为0.1度,90年代为0.5摄氏度,而到了2000年以后,平均气温上升到了1.3摄氏度,这说明青海湖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也不能幸免,如果青海湖周边的暖湿化状态一直保持现状则以,但如果气温继续升高,那青海湖面积不但不会再增加,反而有可能会逐步缩小,因为气温越高周边雪山的融化速度就越快,未来有一天如果雪山融水的体量不再支撑地表径流,或者青海湖的蒸发体量重新大于入湖河流来水量,那青海湖只能是逐步缩小。
对此,各位读者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