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么多年,小学课本更新换代,很多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课文都消失了,但“乌鸦喝水”依然牢牢地占据着小学课文的位置它跟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一起,被视为科学精神启蒙的最好典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乌鸦喝水知道什么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乌鸦喝水知道什么道理(乌鸦喝水别只当寓言听)

乌鸦喝水知道什么道理

“乌鸦喝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么多年,小学课本更新换代,很多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课文都消失了,但“乌鸦喝水”依然牢牢地占据着小学课文的位置。它跟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一起,被视为科学精神启蒙的最好典范。

近日,有媒体用一组试验证明,所谓的乌鸦喝水,并不那么简单。在对很多版本的试验中,乌鸦其实是喝不到水的,比如人教版课文插画里的那个大肚小口瓶要想把水填上来就比较难,很可能石头堆满瓶口了,水还没满上来。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水能否满上来其实跟石头大小、瓶子形状、水有多深有莫大关系。

这组试验非常有趣,把人由常识判断、习惯思维引向更严谨、更细致的科学认证之中,而不是简单地推理。这与前段时间,浙大做的剪刀石头布的研究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常识入手一点点抽丝剥茧,揭开一个宽广的科学世界。

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只要知道石头扔进水里是能让水满上来的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较这个真,较真的事应该留给更高年级的学生去做。

这关系到我们怎么看待语文教育,语言是一门工具,能说会写是基础,但语言要承担的功能更多。我们为什么会把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选入课文,并且把它们放在一起,除了文章本身的好以外,恐怕更重要的是,它散发出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让人着迷。它能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以我的个人经历而言,小学学的很多课文基本都忘记了,但这三篇文章从来没有忘记过,因为它们做到了将故事和科学相结合。

所谓的启蒙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思维,语文里可以有数学有推理,有想象也有科学,这样的语文就有可以被称为基础的那种东西。我想,如果能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附上一个乌鸦喝水的试验,让小朋友们见识一下科学的力量,这比比划解释效果要好得多。乌鸦喝水要说的道理只是打开了一片很小的天地,但一个并不复杂的试验能打开更多的天地。

乌鸦喝水,当寓言故事听听不是不可以,但仅满足于此就太可惜了。而我们的教育往往缺少这种认证的精神,更多的是照单全收。语文容易被忽视,一个是因为有时它无需经过严格的科学认证,你不可能用科学来证明小白兔开口说话的可能性。语言超越现实,才有独特的魅力。以科学的眼光看,所谓“寒梅独自开”只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可是在语言文字中,它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不能以科不科学论之,因为它只是对自然的人格化解读,但如果有课本告诉你小白兔改口吃肉了,人能跳得三丈高,那就违背了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应该随处不在的,它不是年龄达到一定阶段以后突然开始的思维训练,而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我们不仅需要形容词,也需要准确、定量和分析。既然科学是整个世界运行的基础,那么它也应该成为教育运行的基础。以这个标准看,人教版乌鸦喝水里的那个大肚子小口瓶实在是个敷衍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