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后台里,大家不断摆弄着手中的小提琴、大提琴,整理下衣服,做个伸展,舒缓紧张的情绪,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演出前准备。

但这又和平常的不一样,这些演奏者都是比丘和比丘尼,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剃除须发的面容。他们穿着飘逸素雅的僧服,正红的颜色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手中拿着不是传统的鼓、钟、木鱼、磬、铙钹等法器,而是一件件西洋乐器。他们就是著名的天台寺广玄艺术团。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

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比丘尼,在众多艺僧中,她如同一道洁白的月光一样,美丽清雅,让人移不开眼睛。她就释正孝同,也被称为“中国最美尼姑”。

释正孝同脸上常常挂着温暖如春风一般的笑容,相貌端正,落落大方,优雅端庄,那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璞金浑玉的美。

这样一位美丽的姑娘,当年放弃了名牌大学的学位,上了红安天台寺,一直常伴青灯;如今已经32岁了,仍不愿还俗,依旧留在大山里,过着简朴、单调的平静生活。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2)

奇妙因缘

在2020年一个采访中,释正孝同简单地回忆了当年出家的情景:

“我是2008年和爸爸一起来到天台山玩,那我就选择在这里多住几天,最终留在这里出家,后来才告诉家人。当然他们是很不理解的,家里的亲戚、朋友啊,对爸爸妈妈就有误解,你们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3)

说起旁人对父母的误解,释正孝同对此还是觉得比较难过的,“因为爸爸妈妈爱你,他看到你在这里是开心的,所以这点舆论压力,他就可以排解掉。”

在采访的末尾,释正孝同淡然地说:

“其实我们人生,无非就是要追求一个快乐、幸福,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清新的空气,然后在这里还可以学习禅乐,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生活,简单、自然,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幸福人生。”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4)

也许各位看完释正孝同的家庭经历,就明白她为什么可以守得住初心,在这偏远的山上生活十多年。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释正孝同的母亲,她是孝同走上佛学之路的领路人。

1989年,释正孝同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河南家庭,家中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妈妈则是学佛多年的虔诚居士,因此,孝同也早早就接触佛学。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5)

上初中的时候,孝同所在的学校规定,没有城市户口的学生要交一笔昂贵的借读费,孝同为家里着想,选择了转学到铁路中学。当时,大家都以为转学生都是因为原先学校待不下去了,才要换学校的。

孝同则用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改变了他们的对转校生的印象。而且,在中考的时候,孝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重地高中-安阳实验高中。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6)

上了高中的孝同,依旧勤奋好学,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积极参加各项学校活动,策划、动员、组织、落实,各个环节都搞得有声有色,让大家都对这个勤奋可爱的女孩子印象深刻。

如此出色的女孩子,自然会引来很多人的注视,一些男同学还主动提出送孝同回家,孝同都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做好当下的事情,努力学习,好好读书。

直到2008年,孝同上天台寺,她发现天台寺就是她心中最理想的修行地方。

山上修行

红安天台寺,道风严谨,有很多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清规戒律。

他们持金钱戒,很多僧尼因为平常不带现金在身上,甚至发生过下山办事却发现没带现金的小趣事。

山上是禁用电视的,而手机、电脑、网络也是有严格的使用要求,除了要处理寺院公务,僧尼们都自觉不去接触网络,回避网络上的纷纷扰扰。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7)

这样的做法,让天台寺俨然成为了一个没有纷繁复杂资讯的世外桃源。尽管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太枯燥了,但是也有人安于这种宁静、潜心修行的一种生活。

有信众曾写过一首短诗:我上天台山,山路十八弯。放下无烦恼,沉醉不忍还。

释正孝同上山已经十几年了,对于这种生活,她已经非常习惯,而且乐于其中,在各位师兄弟和信众眼中,她又是怎样的人呢?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8)

在生活中, 他们用“惜福”这个词来形容孝同的。孝同的家境不错,但是没有养成骄奢浪费的习惯,出家了之后,生活上更是俭朴。

吃饭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的饭碗吃得干干净净,一滴不剩,用馒头或者开水,把碗上的汤汁都擦干净。有时候,师兄弟吃不完饭菜,孝同也会帮忙吃剩下的饭菜,绝不浪费粮食。

这简单的一个习惯,恐怕非常多人都做不到,大多数人平时点菜喜欢点多一些,结果吃也吃不完,也不打包走,等他们走了之后,店家只能把剩饭菜倒掉,那是多么浪费啊。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9)

在用度上,孝同也是非常珍惜自己的物品,一个季度只穿一套僧服,脏了就当天晚上清理好,挂在风口上晾干,第二天又可以穿了

她的僧服都是用手洗,尽量减少僧服的扯坏或损耗。洗净不穿的僧服也用袋子整整齐齐地装好,下一次拿出来,僧服依旧光洁如新。

孝同的师兄弟还发现她的袜子从来都是缝缝补补的,上面补丁很多,孝同也不是没新的袜子,只是旧的还能用,没必要开新的。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0)

古语说,惜福自然福报大,孝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脸福相,安于这种古朴、简单的生活中。

而在待人接物上,孝同更是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和孝同相处过的人,都对她称赞有加。

有一位年轻的研究者,慕名前往天台寺,见到了释正孝同这位“网红”比丘尼,但是他看到的不止光鲜亮丽的舞台形容,而是一个朴质的比丘尼。

“初次见到传说中的孝同,却是在大寮用斋。当时她身系围裙,正端着菜盆行堂,从网上的“红人”、舞台上的主角,到转身下台去做粗重的体力劳动,角色的切换在孝同身上似乎很自然。”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1)

“生活中的孝同不接触手机和网络,也毫不在意外界对她的报道,但对于因为自己而使更多人愿意亲近寺院,她也十分欣慰。在孝同来看,安住于当下的修行才是自己的本分。”

那在其他信众和师兄弟眼中的孝同,又是怎样的呢?才德兼备似乎成了最贴切的一个词语了。

曾经考到名校的孝同,本来就天资聪慧,慧根深厚。她常常能完整地记录上师的开示,用竖版的方式,整整齐齐地写好,有看过她笔记的人,都赞叹道如同读一本充满智慧的古书。

对初来乍到的师兄弟,孝同也会体贴地借以前的笔记给他们看,尽量把自己知道的原话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受益。而孝同自己看了好书,也乐于与人分享,毫不吝啬。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2)

有时候,孝同也负责教女众佛门威仪等舞蹈,她也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学会做好。

在艺术学习中,孝同也是尽心尽力帮助其他学员。有次,他们要学习一首意大利语歌曲《奔跑吧,向着幸福的方向》,但是陌生的语言和文字,让各位学员都头疼。

其中一个比丘尼直言想放弃不学这首歌了。孝同作为声部长,丝毫没有埋怨或生气,而是一遍遍,一字一句,耐心地教唱。看着孝同那么坚持地帮助自己,这位比丘尼也深受感动,决定好好学,把歌曲拿下。

面对这样一位聪明又乐于分享的孝同师,大家自然而然都会喜欢她,愿意和她交流,亲近她。

在劳动时,孝同也是争先做最累最辛苦的工作。有次,为了迎接上天台寺做义工的老师,孝同和其他师兄弟一起打扫,她主动承包了洗厕所工作,整个环境都被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在打扫房角的蜘蛛网时,只见孝同站在凳子上,拿着扫把,嘟嘟囔囔,原来她在和蜘蛛商量:对不起,我要给你们搬家了。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这样细心、勤劳的孝同师,又有谁会不喜欢?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3)

仙乐飘飘,独出心裁的禅乐文化

释正孝同为什么会突然被网络上注意到呢?这还得说到一个特别的乐团,天台寺广玄艺术团

有次,广玄艺术团在外演出,孝同既是主持人,又是主演,这样一个漂亮的比丘尼,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量宣传,并称孝同为“最美尼姑”。但实际上,孝同并未因为这称号而沾沾自喜,依旧过着普通的修行生活。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4)

广玄艺术团也是孝同修行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实际上,其他弟子的日常生活,也只有参禅念经、务农劳作、研习禅乐,不再有其他活动,概括起来,就是清苦的修行和研习正音雅乐。

而各位学僧的日常训练并不轻松的,早上8点到11点半,上完早课之后,开始练习声乐和弦乐,下午1点到4点,练习舞蹈和弦乐,晚上还要各自修行。日常还有各种劳动穿插其中。

而僧尼们的声乐练习,让天台寺的诵经有自己的特色。一位听过他们诵经的长者是这样评价的:以前他们和其他道场的诵经没什么两样。现在不同了,师傅们都是很亮的声音,好像和声演唱一样,让人在宁静中感到震撼。

在纪录片中,孝同解释:“禅乐对于天台寺的出家众来说,既是修行方式,也是弘法方式。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练习乐曲,不如说我们要开始进入禅定了。”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5)

在他们天台寺小剧院中,大家可以看到身穿红色僧袍的僧尼们演奏《约翰 帕赫贝尔卡农》,带有现代舞风格的舞蹈《禅者行脚》,朗诵等等。

孝同的生活里,不单单是钟鸣和木鱼,还有多种多样的乐器声音,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钢琴声,此起彼伏。

孝同一边打开已经有点陈旧的琴盒,一边介绍说:“我们有一部分乐器是一些老师捐赠的,有一些是我们的功德主为我们购买的。”尽管小提琴已经旧了,但是孝同依然细心地擦拭着琴身,非常珍惜。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6)

但是这种修行和弘法方式,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孝同解释:禅乐不同于梵呗,禅乐是禅者的演奏,是非常包容的,只要是善的、美的,我们都会赞美。

而其中一个听众也说:“我来到这里以后,我听到的音乐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用释悟乐(天台寺方丈)的话来说:禅乐是一种世界观, 也是一种修行方式。禅乐的宗旨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让观众接受佛教, 从而使大众享受法益。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7)

释悟乐法师的这句话,可能更能让大家明白广玄艺术团与其他艺术团之间的差别:

“我们在舞台上和生活中要一致。如果台上台下两回事则是演员,我们不是。我们要做到台上台下一回事,台上演自己,演对佛教的理解。”

而孝同则是这样理解的:无论有几个角色,演的都是我自己。

而当轻盈柔美和谐的音乐响起,我们也自然明白,释正孝同那种和善、淡然的气质,就是在这朝夕的音乐声中熏陶而成的。

这个乐团还有一点比较特别的,就是男女众会同台演出。这看上去可能让人觉得不合适,但其实他们有着非常严格的戒律规定。

在练习室的墙上,粘贴着男女众接触的几点戒律,比如他们在演出的时候,节目单是写在黑板上的,男女总之间基本不会有交流;即使需要沟通,他们也会选择3个人以上在场,目光低垂,言简意赅地说明即可。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8)

对于出家人来说,戒律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墙上还装裱着很多警示的挂画。“以烟、酒、肉、财、色勾引天台寺长住,其罪永不可赦”;“统一是善,和谐是功。团结是德,分裂是恶。山头是业。破和是果。因果不爽,不可不慎。”等等

这样的清规戒律,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19)

结语

人世间有很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孝同的山上修行生活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种,自然不必过分推崇这种生活方式,做到平常心看待就好。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孝同的故事能又为我们带来什么?

她的节俭惜福,正是社会所倡导的“节俭传下去,中国万年福”,这比不少深陷消费主义泥潭的人要清醒;她的乐于分享与关爱他人,这比很多冷漠自私的人要有温度和人情味;她的勤劳质朴,比很多只躺在床上玩手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要踏实。

当艺术团被质疑和误解的时候,她和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保持初心,百折不挠,是不是比那些轻言放弃、失败只顾着自怨自艾的人,更值得敬佩。

当我们去看释正孝同这个故事的时候,不仅仅关注她的出家这个选择,也不提倡人人都去出家。但是,她身上的呈现的真、善、美等等美好的人格品质,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尼姑释正孝同年近32岁仍不愿还俗)(20)

信源:

《一秒治愈!和尚尼姑组成中国首支僧尼禅乐团,有人因不理解离开》 关于释正孝同的采访片段

《媒介入寺与当代佛教传播—基于一座汉传佛寺的媒介人类学研究》

冯济海

《佛乐禅思 寓教于乐—来自中国湖北红安天台寺的调研报告》

和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