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戚风的深夜,记忆忽然飘到了去年元宵节跟朋友专程奔赴潮汕地区去看的英歌舞表演,一直想把当时的感受和理解写一写,好吧,快一年了,终于执笔。

其实,我所有的认知和理解来源于我这位潮汕朋友,包括潮汕话、潮汕文化、潮汕功夫茶、潮汕彪悍的民风、民俗以及潮汕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厉害的经商头脑等。而对于他从小从外公爷爷口中听到,和每年元宵节都能一睹风采的英歌舞,他的理解或许更深刻。

广东潮汕为什么要跳英歌舞(夜谈潮汕英歌舞)(1)

他告诉我,潮汕是古代世家大族避世的海隅之地。英歌舞是这些世家大族祖辈相传下来的,他所在的汕头潮阳梅花乡每年元宵都有妈祖出游,而这个妈祖巡游不同于台湾福建等沿海地区,他们的妈祖有三个代表,是他们祖先的三位夫人。潮汕大男人总是应对外界,家园后方总是妈妈们把控。三位妈祖生前打理家园各司其职,神化后到了天庭还是掌管不同的职能,相传大妈祖脾气不好,所以轮到她值班那年不是刮台风就是下冰雹。二妈祖比较如意,轮到她值班就风调雨顺,所以也最讨喜,并不是因为她二。三妈祖可能经常因为贪玩忘记照顾后辈,她值班那年就容易干旱。

首先,人才。不能明着养兵,就藏兵于民。利用每年英歌舞者的选拔进行点将,由各村各片选送,条件是身强力壮,武功高超者进行舞蹈训练,实则练将。战火起,全民皆兵,舞者为将。

第二,兵器不能放上台面,把各种兵器的用法转化到木棍。更是将传讯工具锣鼓、号角、令旗融入舞蹈形式。

第三,将兵法转化成舞蹈的阵型变化,利用舞蹈演练排兵布阵。利用舞蹈集会进行考核检验。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彩色木棒,这些人对应到战场,个个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先锋大将。

英歌头啰(吹哨子的武将第一人)、锣鼓手、海螺号手和旗手,都是帷幄千里的谋士(选拔有更加严格)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这些角色对应到战场,都是那些身怀特技的侦查兵、情报员、卧底、刺客等。

去年老将带今年新将,把将大智慧隐藏于小游戏进行传承。一个舞者,就是一个将领,一个头目。看是一个人,实则是一支队伍。其中有穿插、掩护、夹击、救助等配合和演变。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其实,远不止18套,每套里有能变化出更多的组合。老人们总是能从这些舞蹈变化中,看到阵法并对应到历史战争镜头离去。

英歌舞的中棚,其实就是中场休息的娱乐。也包含有考核那些潜伏工作者的特技的意思,或许,还有另外的含义也不可知。

第四,传递信息,指挥调令。锣鼓传达控制了节奏,海螺号指挥着阵法演变,旗手指挥着方位。所以,有经验的孩子看英歌舞,总是喜欢去前面逗那个吹着口哨的“英歌头啰” ,只要他一开心,他会指挥队伍排名第二为的锣鼓手,根据“英歌头啰”的口哨节奏,他们会让你看到整个队伍最疯狂的节奏。而那个吹海螺号的最害怕的就是队伍的疯狂,因为快速的演变需要他肺活量超人。听前辈传过,曾经有个号角手偷渡,一口气游过香港,因为他能一口气吹完18套式组合演变。

节奏,也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决胜关键。核心就在行令禁止。

从郑氏家族延伸到其他姓氏家族,传承英歌舞的家族,寻根问祖溯源到头,全都是姬姓皇族大姓。郑、游、余、陈、林、黄、吴、李、张、王、蔡、刘等等。

潮汕将近1000多乡村,一乡一支英歌舞,那就是近千支军队,难怪潮汕给人以民风彪悍的印象。

据他们的先人传诵,大元朝被推翻,复辟汉人江山的,就和隐兵于民的“英歌舞”有关。

可是,养这么庞大的军队,军费可是大问题。这又带出了另一个潮汕特色,——东方犹太人,宁愿从事三教九流最低等的“经商”,也不愿入朝为官。而且,潮汕年轻人最不喜欢当打工仔,宁当小国之主,不做大国之臣。所以,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所以,潮汕人是最抱团的民族。

朋友告诉我,他很得意他是潮汕人,他亦一直以潮汕族是中国第57个民族自居,因为他们保留着独立的远古语言,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还有英歌舞,这是传承下来的远古活图腾。

老实说,以前对于潮汕人的印象,只有生孩子,生一大堆孩子,和对女人的不看重。现在我狠佩服身边个个精明的潮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