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清风亭石惠兰唱段(越剧老生的舞台人生)(1)

石惠兰(右二)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沈孙晖

通讯员张瑶瑶

粘上胡子,粗着嗓门,弓起脊背……作为越剧中的女老生,生活中时尚的石惠兰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老者,却甘之如饴。“越剧让我的人生有了新的价值。”跨入戏剧大门30多年的她收获了众多荣誉,依然以谦逊、淡定的心态认真诠释自己的每一个角色。

石惠兰是象山茅洋乡文山村人,小时候很喜欢搬着板凳,看电影队巡回播放的戏剧电影《红楼梦》《宝莲灯》等。她被剧中人物美丽的发饰和装扮所吸引,常在家梳起头发,以床单被套为水袖,模仿电影角色的动作唱唱跳跳。

后来听说徐家岙村有个新成立的越剧团招收演员,石惠兰主动报名,踏上了学艺之路。在徐家岙越剧团的两年多里,她学习了许多越剧基础知识,时不时跑个龙套,客串一下花旦。剧团因故解散后,石惠兰又辗转宁海、东陈等多个越剧团。

民间剧团虽然演出多,能锻炼自身能力,却存在不稳定性。因此,石惠兰下决心考专业剧团。18岁时,象山县越剧团招收演员,石惠兰毛遂自荐,凭借扎实的功底被录取。因体型及身高关系,她在剧团专业老师的建议下,正式转为张派越剧老生演员。

当时,县越剧团正计划排练新编历史剧《汴水情》。该剧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的故事,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主角,即以老生演员为主演。石惠兰以出色的唱腔被特邀来的省小百花越剧团导演选中,担任主演。1991年,她凭借《汴水情》中赵匡胤一角,斩获宁波市戏剧节一等奖。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几年后,石惠兰又考入杭州越剧院,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顶替同事去北京首都剧院演出,饰演《碧玉簪》中的李延甫一角。一曲唱罢,台下掌声雷动,石惠兰一炮而红,成为一名崭露头角的越剧新秀。

“以前演戏更多看重技巧与唱腔,在人物内心的刻画上还远未到位。”石惠兰说,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不能单靠外在的技巧功夫,还要深刻、细腻地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张力,要在外松内紧的表演中,深深吸引观众,做全场气氛的驾驭者。

30多年演艺生涯中,石惠兰不断挑战自我,塑造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2007年,她扮演了戏剧界第一个孔子,并在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获优秀演员奖。“拿到《大道行吟》剧本前,我对孔圣人的印象还很模糊。”为深入理解人物,石惠兰查阅了大量资料,观看有关孔子的影视作品,还去杭州的孔子庙参观。每一个动作和眼神,她都反复琢磨练习,感受人物心中所想,最终塑造了一个眼神高远、风尘仆仆的孔子形象。前两年,石惠兰又主演了首个越剧版本的《清风亭》,剧中人物从脊背微驼到步履蹒跚,唱腔多变。她凭借出彩的表演,获得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提名奖。

如今,石惠兰已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和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曾随团去挪威、美国、法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交流演出。“将传统越剧带出国门,得到外国朋友的认同和赞赏,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受。”石惠兰说。

石惠兰的心中,始终有着传承发扬越剧的使命感。在剧团,她注重培养新人演员,平时多给他们锻炼和表演的机会。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的外聘越剧教师,她对学生们认真负责,一字一句教唱,尤其注重眼神和动作。石惠兰希望越剧这个中国第二大剧种能一直流传下去,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