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翻译文言文,以为大意差不多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就很难做到“信”(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弯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不走样)和“达”了(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所以明确译文好坏的标准是必要的。

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怎样做好文言文的翻译)(1)


一 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翻译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试看《张衡传》末段(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的译文:

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hái)骨”等,则是意译。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所以只能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总之,只要确切表达了原意,直译意译都是可以的。

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怎样做好文言文的翻译)(2)


二 词语的翻译

文言词语的翻译,可分几种情况来讲。

第一种情况,按词语本身意思来翻译。一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文言中大多数普通词语都可如此。一般说来,没什么疑难之处,如“商君之”“乃使蒙恬北长城”“争割地而秦”等句中的“佐”“筑”“赂”,可采用加字法,译成“辅佐”“修筑”“贿赂”。如“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句中的“爱”“致”“士”,可换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吝惜”“招揽”“人才”来译。

第二种情况,按词语的语境意来翻译。解释和翻译有相当的距离,不能简单把解释的话当作翻译。如“焚百家之”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可译为“整个天下”,这类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指的是什么来译

第三种情况,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又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总之,还是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准。

借代。文言中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很多。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等。这种说法,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如解释,可讲清为什么这样代;作为翻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婉曲。即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如把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已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征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等。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用典故,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如潭嗣同曾对粱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其中程、自、月照,西乡四个人名,如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在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故事写进译文,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程婴和公孙杵臼同为晋国赵盾的门客,为保赵家幸存的遗腹子,杵臼带着另一个假的去躲起来,程婴假装为获取赏金向官府举报,由此而抓住杵臼〔春秋晋人公孙杵臼的名字〕和假的遗腹子杀了。程婴带着赵家遗子生活下来。晋王为赵家平反昭雪后,程婴为报公孙杵臼而自杀。月照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和尚,西乡是指明治维新的大臣西乡隆盛。二人都主张推翻幕府统治。勤王的革命行动失败后,二人在西南萨摩海边投海自尽,月照圆寂,西乡存活。后来西乡隆盛辅佐明治成就维新大业,成为明治三杰之一〔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

第四种情况,各类专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译时也应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都有一系列的习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拜”“迁”“出”等等,可按现在的说法翻译。专名和用语(术语),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诸多方面。古代文化常识,还应有适当的学习。


三 句子的翻译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要注意。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

例如“公子闻之,住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谁“不肯受”,谁“曰”,不补出主语,意思就不明确,应补出“侯赢”或“他”。

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了“威”之类,可补出,译为:“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谁厉害?”

又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不内”后省了宾语“樊哙”,可补出。

介宾短语的宾语,也常省略,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句中的三个“以”字后,都省了代词“之”。“之”指代“苟粟多而财有余”这个假设的情况,译时要补出,可译为“这种情况”之类。

此外,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果地震(于)陇西”“麾众拥豪民(于)马前”,等等。这些“于”字都要补译出来。

2.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时需颠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又如:“沛公在?”这是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是定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习惯译时也要改变过来,放在中心语前面。此外,由“于”“以”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常作补语,译时可改为状语。如:“赵尝五战于秦”“遮豪民于道”“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等等,译时都应改变语序。

3.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

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如不多用些笔墨,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可扩充文字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类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四题。(崔昭行贿事)

裴佶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马饭仆姑曰前何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千匹)

选自李催《国史补》

1.标点上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雅望 会 阍者 谒

命 茶 秣 倨 憩 絁 (shī,一种粗绸)

3.翻译( )中的话,看哪些省略的成分要补出。

4.评价“姑父”的为人。

裴佶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hūn)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常:通“尝”,曾经。会:恰逢。 阍者:看门人。官絁:粗绸,官绸可以当货币使用。唐制,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官絁二丈。讽刺了那种平时满口原则、道貌岸然,一遇到私利则表现出贪婪、无耻的小人。

裴佶曾说,小的时候姑父在朝廷做官,有很好的名望。裴佶去他姑父家看望姑姑,正好碰上姑父退朝回来,深深叹息说:“崔昭是什么样的人,大家竟然都赞美他,这必定是善于行贿的缘故啊。这样下去,朝纲怎能不乱?”话还没说完,看门人报告说寿州的崔使君在等候拜见。姑父生气地呵斥看门人,作势(用鞭子)鞭打他。过了好久,扎腰带整理好衣服勉强出去见他。不一会,急着命手下人上茶,又让摆酒菜,又让给客人的马喂食,给客人的仆人吃饭。裴佶的姑姑说:“为什么刚开始时对(崔昭)那么倨傲,后来(却)又那么恭敬呢?”等姑父会客完毕走进屋门,脸上有得意之情,对裴佶拱手示意,让他离开这里,说:“暂且在书房中休息。”裴佶还没有走下台阶,看到他姑父的怀里落出一张纸来,上面写着:崔昭赠送一千匹粗官绸。

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四题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门小营缮,何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劝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南牙)犹“南衡”,指皇宫南面的国家官署。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营缮 让 预 股肱耳目 中外 有司

2.翻译全文。

3.指出哪些句子翻译时需改变语序。

4.指出哪些词语可以不译。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最近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管理南面衙门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门一个小规模建造,干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下拜谢罪.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房玄龄等人有什么可谢罪的。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的,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它。向有关官吏打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受到责备,也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要道歉。”皇上非常惭愧。

股肱耳目,比喻帝王的辅助得力的臣子,得力助手。股肱,腿和胳膊,意辅弼。有司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ǒu sī,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怎样做好文言文的翻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