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涉台文物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感记忆。厦门市检察机关在法治思想指引下,依法能动履职,保护涉台文物,以“情”促融,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看到涉台文物的时候就像回到家一样,这是一种乡愁。只要当地开展与涉台文物保护相关的活动,我都会积极参与。”在厦门市翔安区创业多年的台胞黄先生几多感慨:从修复保护到活化利用、实现文物“再生”,涉台文物必将在新时期绽放出时代光芒。
共守:检察推动 部门联动
盐兵楼坍塌9年后完成整体修缮;马巷元威殿文物保护范围内,长达10余年的违章搭盖被拆除;曾厝陈氏家庙等文物涂污、损坏处均已修复……4月21日,随着检察官操控的无人机将涉台文物修缮状况传回会场,多名台胞由衷赞叹。
这场名为“翔金记忆 同心守护”的涉台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现场会,在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举行,大家从一处处场景、一幅幅画面中看到涉台文物修缮前后的对比变化,重新点燃了珍藏在心底深处的情感记忆。
翔安与金门隔海相望,辖区内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其中不少是涉台文物。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之一的盐兵楼(位于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北里),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迹。“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的存在与恢复,让很多乡亲非常关切与期待。”一直关注文物修复进展的金门县原县长李炷烽通过视频表达他的喜悦。
据翔安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对涉台文物的保护,缘于公益诉讼观察员提供的线索。2020年9月,该院接到公益诉讼观察员反映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有部分涂污、毁损等信息后,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调查小组。经过3个多月、50余次翻山越岭、走街串巷的走访摸排,该院筛查出20余处存在问题的重点文物,逐一现场勘查,发现包括盐兵楼、马巷元威殿、曾厝陈氏家庙等涉台文物,有的因年久失修、疏于管理而坍塌,有的存在安全隐患,“生存”状况堪忧,亟待加强保护。
2020年12月,翔安区检察院根据文物受损情况,发出厦门市首份文物保护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推动该区文物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摸排、建档整修,向相关单位、个人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2021年10月,盐兵楼修缮工程启动,经过70多个日夜的修缮,昔日杂树丛生、一派破败景象的盐兵楼,如今已修复得贴近原貌。
但文物保护并非易事。检察官在跟进监督中了解到,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马巷元威殿,其保护范围内的违建并未得到有效整治。于是,该院再次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向区城市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积极履职,加强与文物保护部门的联动。一个月后,长达10余年的违法建筑被依法拆除,文物安全隐患最终消除。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检察建议事项一件件得到落实。据悉,从2019年开始,翔安区启动为期三年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工作,目前,相关工作已提前于今年6月底完工,涉台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共融:志愿服务 认领保护
北宋人颜慥,是儒家先哲颜回之后人。颜慥的后代颜思齐被民间尊称为“开台王”,其开台事迹被写入历史教科书,开台文化在海峡两岸影响深远。2016年,颜慥墓被列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
今年3月,厦门市海沧区检察院在开展涉台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专项法律监督中发现,颜慥墓地周边堆放垃圾、环境杂乱,墓园还被其他建筑占用。该院认为,虽然颜慥墓文物所有权归个人,但对该文物不能仅满足于修缮和维护,更应挖掘和发挥其文化价值。为此,该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主管部门对颜慥墓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并在跟进监督过程中推动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修缮经费难题。
据悉,为了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厦门市检察机关注重吸纳热心公益、关注历史文化的台胞担任公益诉讼观察员、听证员、检察联络员,或加入涉台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在办理涉台文物保护案中,检察机关邀请“三员”参与现场走访,共同研究工作方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增强台胞的文物保护获得感、归属感。
4月21日,翔安区检察院以办案为契机,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聘请5名从事艺术、旅游和设计等工作的台胞为涉台文物保护志愿者,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长,为涉台文物保护提供信息和专业支持。据悉,5名台胞志愿者认领了17处涉台文物,通过到文物周边走访、利用“拍益拍”公益诉讼线索收集小程序上传信息,让主管单位第一时间知晓文物保护现状。
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洪炳举说,台胞成为文物保护志愿者,既充实了志愿者队伍,也有利于融合两岸民间力量,全面守护两岸情感记忆。
共情:情感认同 心灵契合
6月9日上午10点,陈化成墓及牌坊保护不善行政公益诉讼案听证会在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召开。
听证会召开前,台胞代表等与会人员与检察官一同来到陈化成墓及牌坊堆放地,直观感受陈化成墓室下方渗水、周边违章搭盖、数件石碑及石构件随意堆置的情形。
陈化成墓是国家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爱国爱乡的故事,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陈化成墓的附属文物有风化剥蚀的风险,墓园现状破坏了文物的历史风貌,文物周边环境与其历史地位、保护等级不相适应,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和整修维护。”听证会上,听证员一致支持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督促解决问题。
6月13日,思明区检察院向文物保护主管部门送达检察建议,建议强化保护责任,全力恢复文物原貌,将辖区内陈化成墓和陈化成故居、祠堂进行一揽子保护。“检察建议非常及时、有力,从发现线索、调查核实、组织听证到提出建议、推动整改,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厦门市陈化成研究会会长、陈化成将军第五代孙陈慧瑛对检察院的高效履职给予积极评价。
心有所念、情有所归。台胞对涉台文物怀有深厚的情愫,修缮保护后的颜慥墓、盐兵楼和马巷元威殿等涉台文物,成为台胞寻根谒祖、凭吊先贤的场所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基地,在台胞中引起积极反响和心灵共鸣。
“如果文物修复不及时,会让文物销毁于无形。对文物的修复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创造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机制,体现了亲民与互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和温度。”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参与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台胞赖钰匀表示,她把检察机关用心守护涉台文物成果发到朋友圈,收获了众多台胞和文史界人士的点赞。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福建省检察院、厦门市检察院涉台检察部门指导下,翔安区检察院举办“两岸文化·童心传承”检察开放日活动,组织两岸儿童一起参观涉台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下一代睹“物”思源,凝聚同胞亲情,赓续中华文脉。(检察日报 张仁平 单鲲 杨慜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