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天韵
多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进入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新要求和国家层面的战略应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体现于重大科学技术在特定领域或关键环节所产生的突破性变革;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科学技术被民众普遍接受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杨小敏表示,其中,科普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
科普图书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一批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从一线科学家视角普及科学前沿知识,以大家写“小书”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发读者探索未知,为新时代科普工作作出贡献。
带领大众走进科学世界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技术新成果,成为科普图书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在量子信息领域,《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科学出版社)由我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郭光灿院士编写,书中沿着量子理论发展的脉络,从量子论的诞生讲到两场世纪大争论,阐释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内涵和前景,介绍了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通俗地讲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生动地展示了量子信息技术的魅力。
在古生物学领域,《十年山野路漫漫:新生代化石考察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以野外考察笔记的形式记述了2011—2020年期间,他在祖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尤其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山野里探求追索的难忘经历。
《十年山野路漫漫》是邓涛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科学考察类科普书,也是该社继“科学之旅”丛书之后推出的“科学游记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该书责任编辑季英明向记者介绍,这套丛书由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总体思路是以作者的野外科研考察为主线,按顺序展开叙述,其中穿插与科研相关的学科历史发展背景、重大科学发现及科学人物,作者本人的科研思路和科学发现,以及考察中的个人感受、所到之处的生态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书中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也会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图文并茂的纪实性文章,相信会让读者在听故事的同时,真切感受到科学家丰富的科研生活,这里有他们所经历的艰辛,甚至危险,但也充满着发现的乐趣。”季英明说。
在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纺织品探秘》(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领衔创作,书中汇集了当前的航空航天纺织品知识,具有权威科学解读、图文通俗易懂等特点,从独特视角为读者展现传统行业的新亮点,带领大众认识不一样的纺织世界。
在碳中和领域,《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科学出版社)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
名家名作正本清源
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读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尤其是一些碎片化知识的来源未必都是专业、权威的,这时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社会公众“正本清源”。
比如《十年山野路漫漫》所描述的故事背后,反映了作者所领导和参与的大量卓有成效的野外考察工作,通过发现的极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证明了以披毛犀为代表的冰期动物群在上新世起源于青藏高原,也为研究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强烈隆升及其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巨大影响提供了更多化石证据等。“科研成果出自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这是每位科学家成功的法宝。”季英明表示,阅读这些由优秀科学家创作的原创科普图书,对年轻人的教育意义会更大,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将有很大帮助。
近年来,“量子纠缠”“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专业名词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大众媒体中。与此同时,各种量子产品和概念更是层出不穷,这时就需要《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等由量子信息领域专业人士撰写的图书为人们拨开层层迷雾,帮助社会大众了解量子世界全貌。
“对于硬核科普类图书,我建议阅读名家名作。”《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一书责任编辑朱萍萍认为,优秀的科普作品是根植于科学研究的沃土之中的,科普工作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主动和深度参与。历史上的许多科普名作,都是科学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创作的各自科研领域的优秀作品,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
文化内涵激发科学兴趣
科普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深奥的科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明白,并调动起读者对科学的兴趣,这需要创作者兼顾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当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因素被有效激活,科学思想迷人之处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此,朱萍萍表示,首先是化繁为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背后经历了艰难的曲折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由此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将深奥庞杂的科学知识化繁为简,转化为大众能读得懂的文字,需要作者有非常扎实而广博的知识储备,并且需要对这个学科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其次是讲述生动有趣。对科学家而言,创作科普作品时需要实现从科研到科普的转变,仅仅化繁为简还不够,还需要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大众阅读,实现科学传播。比如,《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一书就是在宏大的物理学发展史背景下讨论量子信息学的发展。物理学史上各位“大咖”的故事一幕幕呈现出来,吸引读者跟着书中的情节一步步探求量子信息学的发展史。
“藏北经年弹指间,冰见山巅,雪见营边。明知险境踊争先,车可飞渊,人可回天。每日归来下夕烟,签纸详填,图纸精编。欣闻化石过三千,棕也连连,鲈也翩翩。”这是《十年山野路漫漫》中邓涛写的一首词《一剪梅·藏北科考十周年》。书中,每每考察一地,作者均会留下这样的精彩诗文,使得这本书文采斐然。“浓厚的文学味道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季英明说,本书虽出自一位科学家之手,但无疑是一部高质量的报告文学类作品。考察途中对环境的描述真实、细致,令人身临其境,对考察工作的描述严谨而深入浅出,对考察生活的描述惟妙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