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第一任国君,制作周礼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的至圣先师,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3、老子:名李聃,春秋时楚国人,为周的藏史,著有《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成就: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4、庄子:名周,楚国人,著有《庄子》主要成就:(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5、子夏:孔子学生,居于魏国西河,是儒家西河学派的代表;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 ,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6、孟子:战国时期鲁国邹人,他的弟子集他的言行为书《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7、墨子:战国初期宋国人,著有《墨子》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8、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曾师从孔子的学生曾子,后到魏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和政治家著有《吴子》,是著名的兵法吴起(?-前381年 [114]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人 [104] 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其所著《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9、孙武:春秋齐国人,出自齐国田氏,后移兵吴国著有《孙子兵法》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10、孙膑: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齐国人,著有《孙膑兵法》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11、商鞅:法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卫国人,所以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由魏入秦,佐秦孝公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70]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12、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公元前257年),男,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13、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前327年~前243年) ,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为将伐齐,大破之,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拜为上卿赵孝成王时,曾以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欲辱之相如屡谦让退避他感悟,负荆请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秦、赵长平之役,赵初以其御秦,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师劳而无功后赵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卒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时,与乐乘不和,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魏不能用赵以数困于秦,欲复用之,因仇者郭开之毁,赵王信以为衰老,遂不召后入楚,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14、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15、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前229年),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16、赵奢:战国时期赵国旬将;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现陕西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为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刻该碑文曰: “君讳禾犀,字老生,扶风郿邑人也其先则赵灵王之子马服君之后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享年约50余岁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奢曾对赵国平原君赵胜提过自己曾经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赵奢因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人们便称他的儿子赵括为“马服子”18、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之一,曾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在赵国鼎盛的时候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终于饿死在沙丘宫中,终年45岁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赵武灵王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19、秦襄公:周代秦国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周王封他为诸侯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秦庄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太子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陲(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继位20、秦穆公:春秋秦国有名的国君,灭西戎二十多国,霸西戎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21、齐僖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任内齐国强大,称为小霸另外他还特能生淫荡女儿宣姜、文姜都是他的女儿齐僖公(?―公元前698年),一作齐釐公,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前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前庄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齐前庄公去世,禄甫继位,是为齐僖公齐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的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其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21、齐襄公:名储儿,齐僖公的儿子任内穷兵黩武,并与妹妹文姜私通杀掉了鲁桓公后为大夫管至父杀掉齐襄公(?―公元前686年),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当时齐国国力渐强,齐襄公曾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22、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僖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周朝的名人简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周朝的名人简介(名人堂周朝)

周朝的名人简介

1、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第一任国君,制作周礼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的至圣先师,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3、老子:名李聃,春秋时楚国人,为周的藏史,著有《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成就: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4、庄子:名周,楚国人,著有《庄子》主要成就:(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5、子夏:孔子学生,居于魏国西河,是儒家西河学派的代表;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 ,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6、孟子:战国时期鲁国邹人,他的弟子集他的言行为书《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7、墨子:战国初期宋国人,著有《墨子》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8、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曾师从孔子的学生曾子,后到魏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和政治家。著有《吴子》,是著名的兵法。吴起(?-前381年 [114]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人 [104] 。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其所著《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9、孙武:春秋齐国人,出自齐国田氏,后移兵吴国。著有《孙子兵法》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10、孙膑: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齐国人,著有《孙膑兵法》。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11、商鞅:法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卫国人,所以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由魏入秦,佐秦孝公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70]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12、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公元前257年),男,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13、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前327年~前243年) ,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为将伐齐,大破之,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拜为上卿。赵孝成王时,曾以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欲辱之。相如屡谦让退避。他感悟,负荆请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秦、赵长平之役,赵初以其御秦,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师劳而无功。后赵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卒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时,与乐乘不和,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魏不能用。赵以数困于秦,欲复用之,因仇者郭开之毁,赵王信以为衰老,遂不召。后入楚,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14、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15、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前229年),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16、赵奢:战国时期赵国旬将;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现陕西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为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刻。该碑文曰: “君讳禾犀,字老生,扶风郿邑人也。其先则赵灵王之子马服君之后。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享年约50余岁。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奢曾对赵国平原君赵胜提过自己曾经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赵奢因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人们便称他的儿子赵括为“马服子”。18、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之一,曾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武灵王在赵国鼎盛的时候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终于饿死在沙丘宫中,终年45岁。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赵武灵王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19、秦襄公:周代秦国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周王封他为诸侯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秦庄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太子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陲(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继位。20、秦穆公:春秋秦国有名的国君,灭西戎二十多国,霸西戎。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21、齐僖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任内齐国强大,称为小霸。另外他还特能生淫荡女儿。宣姜、文姜都是他的女儿。齐僖公(?―公元前698年),一作齐釐公,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前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前庄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齐前庄公去世,禄甫继位,是为齐僖公。齐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的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其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21、齐襄公:名储儿,齐僖公的儿子。任内穷兵黩武,并与妹妹文姜私通杀掉了鲁桓公。后为大夫管至父杀掉。齐襄公(?―公元前686年),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当时齐国国力渐强,齐襄公曾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22、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僖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