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1)

【康乐斋典故溯源】凌波香尘丶罗袜香尘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2)

唐•刘章《咏蒲鞋》诗:“才自绣窗离玉指,便随罗袜上香尘。” 宋•张玉娘《香闺十咏•凌波袜》诗:“一束金莲微印月,香尘不动步凌波。” 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二出:“为转娇莺出琪树,乍教罗袜起香尘。” 清•周暟《菩萨蛮》词:“罗袜踏香尘,灯花卫美人。” 清•邱心如《笔生花》第一三回:“但见那,一位神仙出锦屏,凌波微步动香尘。” 清•陈素《临江仙•咏水仙》词:“凌波罗袜动香尘,晚风吹处,清绝最宜人。” 施立松《为鹣鲽不羡作神仙》:“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以上诗文中出现的 “凌波罗袜” “罗袜香尘” 这些字眼,我们只要避开这个 “香” 字,就知道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中有句话:“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很明里,是根据这句话而来的。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3)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初时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建安七子"、当时文坛领袖之一,少聪慧而很有才华,能在七步之内写诗,后来著名文人谢灵运称 “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因有 “才高八斗” “八斗之才” 以称之。曾封为陈地之王,死后谥曰 “思”,故又称之为陈思王,简称 “陈王” “陈思”或 “思王”,《洛神赋》是其代表作。

《洛神赋》是曹植有次路过洛水的时候见到出水的洛神,非常美丽,曹植遇此佳人便产生了一种爱恋之情,而洛神对此风流才子也心生爱意,于是二人相爱了。事后曹植写了这篇《洛神赋》,一来歌颂洛神无比的美丽,二来纪念她们相爱的故事。

洛水,又名洛川,乃今陕西省渭水北岸的支流,洛神即此水中之水神。相传上古古帝伏羲氏的女儿名叫宓妃淹死在洛水,魂灵遂为洛水之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一句,是本赋中名句,是形容洛神在洛水之上轻盈漫步的无比妙姿。凌波,指洛神在碧波上轻盈漫步;微步,指细步、小步;罗袜,指用丝罗制成的袜子;生尘,指在水上留下的足迹。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4)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5)

这两句意即:洛神踩水漫行,她那轻盈的小步在水上留下一道道足迹,就象脚儿生了尘土一样留在水面上。此句信手拈来,轻松到位,形容得非常美妙而绝伦,是千古流传咏写美人之足及美袜的名句名言。

后人根据这句话,以 “凌波” 来作美女之小足或所穿之绣鞋的艳称,以 “罗袜” 比喻美女所穿之丝袜,以 “凌波微步” 比喻美女步态轻盈而优美,以 “凌波尘” “罗袜尘” 比喻美女行走后留下的足迹、履痕,又由于洛神是洛水水中之美丽仙女,故咏写水中之丽花诸如水仙、荷花等诗文中也为常用之典实以为状美之词,如此等等,在诗文中广泛引用,试举数例:

【凌波微步】 唐•温庭筠《锦鞋赋》:“凌波微步瞥陈王,既蝶躞而容与。” 宋•康与之《洞歌仙令》词:“遣踟蹰,骚客意,千里绵绵,仙浪远、何处凌波微步。” 明•沈宜修《清平乐•为侍女随春作》词:“凌波微步,已入陈王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俄见数十宫女,拥公主出,以红锦覆首,凌波微步。” 清•张梁《洞仙歌•赋荷叶》词:“纨扇低回,横塘外、渐引凌波微步。” 清•徐志鼎《阮郎归•水仙》词:“凌波微步去无尘,仙源何路通。” 清•殷如海《金缕曲•<美人杂咏/足>》词:“绰约谁家女,正依稀、凌波微步。”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6)

【凌波】南朝/梁•萧纪《同萧长吏看妓》诗:“宁殊值行雨,讵减见凌波。” 宋•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宋•向子諲《鹧鸪天•郭希道送水仙索赋》词:“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 明•烟水散人《桃花影》第一回:“试想那蝉鬓低垂,黛眉轻扫,凌波三寸,面似梨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更细。”

【罗袜尘】唐•李商隐《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诗:“家近红蕖曲水滨,全家罗袜起秋尘。” 唐•赵嘏《叙事献同侍御》诗:“青云席中罗袜尘,白首江上吟诗人。” 宋•苏轼《洞庭春色赋》:“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 清•吴泰来《台城路/题兰蕴轩所藏陈洪绶水仙册子》词:“倚袖庭空,凌波路杳,罗袜更无尘。”

【凌波尘】宋•吴文英《过秦楼/芙蓉》词:“又过空月堕,凌波尘起,采鸳愁舞。” 清•朱祖谋《琼花•水仙》词:“袜罗新步,肯轻放凌波尘入。”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7)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8)

然而曹植赋中,只言 “生尘” 而未言 “香” 字。但这个“香”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表面上看起来用在 “尘” 字前是 “尘” 的状语,也好象是为奏足诗词格律中之字数而补充的。但细细一深究,却不这么简单,“香” “尘” 二字一组合便成 “香尘” 一词,这样便又牵扯出一个典故来,这个典故是有关晋代大富豪石崇 (石崇其人,已在《典故溯源•百斛鲛珠量》中有简介,此不再解) 的故事,事见载晋•王嘉《拾遗记》。

据载:石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曾将极为贵重之沉香捣碎成粉末辅散在象牙床上,令他蓄养的美妾美女们在此粉末象牙床上翩翩起舞,如果粉末上没留下脚印的便非常喜爱她的身段轻盈而赏赐珠宝,如留下脚印的便命令她们节食减肥以降轻重量。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9)

《拾遗记》卷九:“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百琲,有迹者节其饮食,令身轻弱。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

后人根据《拾遗记》这条记载,遂以 “香尘” 这一用典形式为美女所穿之花鞋香袜的美称,但多用来借指美女行走之时脚后扬起的芳香之尘,因而也用作灰尘、脚印、履痕的美喻,也用作形容女子步履、身子之非常轻盈的典实,如此种种用义后人在诗文中广泛运用,试举数例:

唐•李白《感兴》诗:“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 唐•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生。” 宋•刘辰翁《宝鼎现/春月》词:“望不断,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生。” 宋•陆游《玉胡蝶•王州忠席上作》词:“绣帘开、香尘乍起,莲步稳、银烛分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八九回:“行的路谓之香径,地下飞的土谓之香尘。” 明•王錂《春芜记》第三出:“出香闺数重,叶栏花拥,盈盈莲步香尘动。” 清•娥川主人《世无匹》第八回:“过眼骅骝看不足,香尘起,美人如玉。” 清•施晋《菩萨蛮•杜少寇席上赠歌儿》诗:“拗袜本来轻,香尘踏处生。”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10)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11)

由于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句和石崇叫美女们踏沉香粉未这个故事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有关美女美足及身段轻盈/步履优美的两个有名的典故,因而诗人为诗,凡咏写这方面内容的往往同时并用,比如清•黄相南《玉楼春》词:“裙拖细草绿迎人,袜印轻尘香引步。” 这一词,正是将两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用的。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12)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13)

这种数典同时并用的现象不足为怪,这是因为古人书读得多了,胸中所藏的典故知识多了,往往咏写某些事物会将所知晓的相关典故同时贯穿而并用,使所用之明典中又暗藏着另一个同类同意义之典故,这是古人说不常用却又是常用的一种独特的用典手法,我把它说成是 “重叠用典”,而用这种手法用典所形成的典故形式我说成是 “重叠典故”,也就是说典中有典,“凌波香尘” “罗袜香尘” 这两个用典形式正是我所说的这种重叠典故的具体表现。





三余斋典故(康乐斋典故溯源)(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