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不管桌上的菜有多少样,盘里的水果又有多少种,吃得再撑,月饼还是要吃上几口的。什么高糖高热量、增肥不健康,只要不食用过量,这都不是问题。

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月饼起源于胡饼,由西域传入,但胡饼和月饼相差甚远。检索史籍,“月饼”之名到南宋时才出现,但那时的月饼,四时皆有,并非专为中秋准备。

到了明代,月饼和中秋才有了联系。《西湖游览志余》说,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但明代的月饼吃法和现在又有不同。明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俟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到清代,这种吃法宫内仍然盛行。按清宫档,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十五,准备了两块三斤重的月饼,一块十斤重的。三斤重的,自己先吃了,再分发嫔妃皇子和臣子,十斤重的就留到过年再食用。档案有记:除夕,晚晌,上进酒膳毕,随送八月十五日收的月饼一个,元光一个,切成二件,用红漆皮盘盛……上进毕,赏阿哥公主等。这里的“元光”也是一种吃食,用来祭日,月饼呢,则是用来祭月。乾隆在除夕这天同时享用,无疑是要表达日月同辉的意思。

乾隆的超级收藏品(餐桌上的历史乾隆的月饼十斤重)(1)

清·蒋溥

那么,乾隆的月饼都是什么馅呢?那可能年年也不一样。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十日、八月十三日两天,令妃、愉妃就用去八百个月饼:“奶酥油枣馅月饼一百六十个(红色)、香油果馅月饼一百六十个(本色)、椒盐芝麻馅月饼一百六十个(白色)、香油澄沙馅月饼一百六十个(本色)、猪油松仁果馅月饼一百六十个(白色)。”至于怎么用的,无非是祭月或自食或赏人。从中可见宫内的月饼馅料还是很丰富的。

至于民间,所用馅料不见得有宫内那么丰富,但也不会太差。味咸者有咸肉、霉肉等月饼,味甜者有甜肉、金腿、烧鸡、叉烧、豆沙、豆蓉、莲蓉、蔗蓉等月饼,在清代的时候都已经有了。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了一种月饼的制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但异寻常。”从配料看,颇似现在的五仁月饼,或可取名为“三仁月饼”。

月饼各地都产,各地人都认各地的月饼为味道正宗。清末,南京产的“宁式月饼”也很有名声,有曾作为贡品的六合瓜埠的“赖月饼”、金陵椒酥月饼等。此外,南京的金陵套饼一度驰名全国。它是用大小不同规格的月饼依次堆叠而成,有的五层,有的七层,顶端用一只精巧的寿桃作点缀,成套出售。这种套饼,孙中山在南京时也曾尝过。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