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相对比较低,人的平均寿命比起现在要低得多。能达到70岁以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有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然而毕竟还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龄的。

现今我国的政策,一般说达到60周岁为公务员法定退休年龄(男性)。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也叫休致、致事、告老、引年等。比如《汉书·卷七十二》:“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又比如:“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汉书卷十二》)。”这里是说汉代郡守以上的官员,退休之后能拿到以前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费。

每朝每代由于自身条件和尊老养老程度不同,官员退休和退休后的待遇有所区别。甚至在同一朝代,前期和后期也会有差异。

致仕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致仕)(1)

宋太祖暗示开国忠臣们今早退休养老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元勋王彦超跟人闲谈时说:“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當自知止。”言外之意,似乎在此之前北宋还没有关于退休年龄的制度规定。

直到咸平五年(1002年),才有规定“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景德元年(1004年)又补充,“诏三班使臣七十以上视听未衰者与厘务,其老昧不任及年七十五以上者,借职授支郡上佐,奉职、殿直授节镇上佐,不愿者听归乡里。凡升朝官遇庆恩,父在者授致仕官,其不在者,文官始大理评事,武官始副率,再经恩累加焉”。逢皇帝诞辰和郊祀给官员子弟进行荫补,以及官员退休的时候,也有荫补的机会。

还有个别情况,也有额外的恩赐。比如兵部尚书宋白,他退休的时候家里比较穷,后妈还在世,于是宋真宗慷慨地进封他为吏部尚书,并赐给他五十匹帛。后来,宋白去世,他的子孙收到恩荫,“孙懿孙为将作监主簿,孝孙试秘书省校书郎,从子(侄子)唐臣试正字”。

到了仁宗的时候,为了鼓励官员到了年龄之后积极退休,规定:“其大两省、大卿监、正刺史、合门使以上致仕者,自今给奉并如分司官例,仍岁时赐羊酒、米面,令所在长吏常加存问。”除了养老金增加到与退休前工资一致(在此之前退休官员的养老金只是退休前工资的一半),逢年过节还有慰问品。到了后来,甚至规定,如果文武官员到了年龄而不退休,还要遭到御史台的弹劾。

由于恩荫太滥,直接导致后来的“冗官”“冗费”,获得恩荫的这些大多是“寄禄官”,只吃工资不干实事,到了仁宗时,中央内外属官已经超过一万七千人。在这个背景下,仁宗皇帝启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力图改变这一现状。

南宋孝宗隆兴年间规定,文武官员到了退休年龄而不提出退休的,他们的子孙在三年一次的郊祀中不再有受恩荫的资格。

致仕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致仕)(2)

《睢阳五老图》

致仕趣谈

而到了南宋,士大夫们为了能够在仕途上多待几年,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凭资历升到更高的官职,有些人在参加科举之前,就把年龄减少几岁。而到了有资格荫补子孙的职位,又将子侄的年龄往上虚报几岁,以此来争取让子孙早日登上仕途。这几乎已经成为当时的常态了。所以到了晚期,有人觉得自己在仕途上难有更大的机会,就想早点退休,但是官方记录的年龄还没到,就说我实际年龄已经七十了,官方记载的年龄给我记小了;也有人说我实际年龄虽然才六十七,但是官方记录我的年龄已经到了七十啦。可谓是乱象丛生。这个现象君臣都知道,无奈即使想要治理也是无从下手,只好大家心照不宣了。

早在北宋太祖的时候,为了显示对读书人的恩遇,规定参加科考到达一定次数而年满60者,也能获得特别优待,直接给个小官。于是又有人自己往大了改自己的年龄。所以,接下来的科考中,六十岁以上的考生数目陡然猛增,一时引为笑谈。

致仕二三事

宋代为了安置退下来的官员,会让一些退休官员去管理寺庙、道观,一来职位清闲,而来和僧侣们打坐参禅,聊天打屁,不至于寂寞。

致仕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致仕)(3)

因为自身体质的差异,有些官员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比如一个叫王景纯的,七十四岁才退休,这时头发还没有全部变白,被安排到安徽潜山的一个寺院做寺丞(苏轼《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

有人想在官场上多混几年;有人却早早地萌生退意。仕途中屡次失意的苏轼,就是个例子。他早在壮年时期就在宜兴买了田地,后来一直念念不忘,总期待着退休之后在宜兴居住,含饴弄孙。欧阳修的后期也不大好过,总有人弹劾他。才六十岁,就想提出辞职了(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致仕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致仕)(4)

宋代苏汉臣戏婴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