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是第一佛吗(乐山大佛是弥勒佛)(1)

乐山大佛是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与我国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它的修建与兴衰,也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兴衰过程。因此可以说,乐山大佛是佛教文化中难得的丰碑。

大乘佛教中,佛因为时间的流逝分为三世,这三世佛指的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俗称“三宝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燃灯古佛被认为是在佛教成立之前,已经成佛,因此人们尊其为过去佛,他预言了释迦牟尼将成为新的佛祖;然后是我们熟知的释迦牟尼,他创立佛教,成为人们供奉的对象,被尊为现在佛;而弥勒佛的时代尚未来临,只因释迦牟尼预言在他灭度后,弥勒尊者将来要继承他的衣钵,便被人们尊为未来佛。

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释迦牟尼成佛就是由他授记的。释迦牟尼的本尊是古印度乔达摩王子,年轻时见生老病死之苦,为探索解脱之法,放弃宫廷生活,出家修行。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接下来,释迦牟尼又授记弥勒佛是他的接班人。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年间,前距武则天的“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于黄冠之前”的政策只不过20余年。在武后统治时期,全国兴建了大量佛寺,佛教各宗迅速发展,佛教的雕塑在这时也达到高潮,许多唐代的雕塑精品多出于这一时期。

武则天热衷于建寺造像,洛阳龙门奉先寺内的卢舍那佛像,就是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并派亲信官员专门督造才完成的。有唐一代崇佛、佞佛之风的炽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乐山大佛完工于803年,距离845年唐武宗李炎的毁佛运动有42年之遥。在这样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乐山大佛才得以历90年艰巨施工不辍。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水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我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布袋弥勒是根据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从此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乐山大佛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书中所描述的建样,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势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痂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乐山大佛品相庄严,据《佛学大辞典》上说:“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

而所谓相好可详列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乐山大佛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确实具备了以上所言“相好”。

其一“故治肩脯令厚大”,乐山大佛肩宽28米;其二“头上有结为好”,乐山大佛头顶有螺旋发结1021个;其三“足安平”,乐山大佛脚背宽平达8.5米,可同时围坐百人以上;其四“手指纤长相”,乐山大佛双手抚膝呈自然舒展状,其中指长8.3米;其五“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乐山大佛上身笔直,正襟危坐;其六“眼若见若日月”,乐山大佛双目传神,眼长3.3米;其七“鼻高好”,乐山大佛鼻部丰隆高直。

在四川,很多人带小孩子去见弥勒佛的时候,都要让小孩子去摸一下他的大肚子上的肚脐眼,据说这样就不会生病拉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