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测算降水量(如何计算玉帝的降水量)(1)

今天聊一聊凤仙郡求雨这段,其实这段写的是一件在明代很现实的事:干旱和求雨。

地方官的求雨

其实车迟国已经写了一段求雨。这给我们一个错觉,就是求雨的一定是道士。其实并不一定。连车迟国那一回也都说。“因当年求雨之意:僧人在一边拜佛,道士在一边告斗,都请朝廷的粮偿;谁知那和尚不中用,空念空经,不能济事。后来我师父一到,唤雨呼风,拔济了万民涂炭。”这里更可以看出,就是政府官员自身,都是可以组织求雨的。所以唐僧一进凤仙郡,就看到:

这一段,其实就写明了政府组织求雨了。古代求雨者常穿青衣,这在汉代就已经是这样了。《春秋繁露》卷十六有汉董仲舒求雨的方法,求雨的人都穿青衣,在城东门外筑一座八尺见方的坛。八个小孩,穿青衣,舞龙。旁边管地方农事的小官,也穿青衣,站在旁边。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唐宋以后。唐宋求雨的办法,是人们用大瓮盛水,插上柳枝,抓一些蜥蜴来,放在水里。小朋友们穿上青衣,环绕大瓮唱:“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但是蜥蜴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好抓。宋朝有一年京城大旱,开封府求雨,急需许多蜥蜴,老百姓抓不到,只好找了许多壁虎(又叫蝎虎)代替。但壁虎这东西不像蜥蜴,扔到水里就淹死了。小朋友就改了唱词:“冤苦冤苦,我是蝎虎。似恁昏昏,怎得甘雨!”

至于为什么管这个地方取了“凤仙郡”这么香艳的名字?似乎是和凤仙花能预报晴雨有关。清赵学敏《凤仙谱》:“凤仙能知雨,凡天阴叶上仰者,其日必雨。不仰则无雨。”连凤仙郡都不知晴雨了,可见干旱太严重了。

怎么测算降水量(如何计算玉帝的降水量)(2)

接玉皇习俗

据玉帝说,他惩罚凤仙郡的原因是:

十二月二十五日,玉帝下凡,巡查人间善恶,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民俗,叫“接玉皇”。例如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

这天家里从大到小,是不能有斗嘴的,否则就是对玉皇不恭。然而这还有个好玩的问题:

此前两天,即腊月二十三,民间习俗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用糖瓜糖果,据说寓意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坏话。然而奇怪的是,既然嘴粘住了,坏话固然说不得,好话岂不是也说不得了?于是又有一说,说给灶王爷吃甜食,只是为了让他高兴,上天才能多说好话,并非粘住嘴的意思。然而无论如何,下情是不能上达了。

其实灶王上天汇报这件事,不如说是道教司命神的一种延续。每个人都有司命神,也有说叫三台北斗神君的,他手里有许多小棍,一根代表100天。只要干了一件好事,司命神就给他的寿命添上几根棍;干一件坏事,就减几根棍。比如斋戒一日,增寿100天;但奉道弟子对老师不恭敬,就减寿24年。灶王也是这样,据说有的地方画灶神,背后还画两个小罐。一个是善罐,记好事,一个恶罐,记坏事。恶罐(贯)满盈了,这家人就没救了(当然这个“恶贯满盈”是从《尚书》来的,民间根据“贯”字编出来两个罐子)。

然而按说灶王上天之后,用善恶罐子也好,口头汇报也好,已经秉公执法,把这家的善恶报给玉皇了。玉皇何苦两天后还要亲自下界,巡查人间善恶,直到腊月三十才回去?贫道想这七天里,灶王回天上去了,相当于放假。而人间又需要神明的监察,以防这七天放纵得过了头(其实从“过了二十三就是年”这句俗语中,可以体会出人们意图放纵的心态)。这就很像一个政府机关,到年假职工们都放假回家了。机关几位大领导反倒要安排轮流值班,防止出事。

另外,早期的司命神,是无法和他讨价还价的。居然还想用糖封他的嘴?这是不可能的事。谁知灶王变成民间俗神之后,开始和民间有了权力寻租,收受贿赂(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块糖)。然而收受贿赂之余,人们又觉得虽然免祸的愿望满足了,公平的愿望反而缺失了,于是叠床架屋地多出一个更高等级的玉皇来下查人间。这等于说,神界的监察制度,也被我们人类越搞越复杂了!这个微妙的矛盾心态,和有些人一方面希望法律公平,一方面又想钻法律的空子,是一样的。

怎么测算降水量(如何计算玉帝的降水量)(3)

玉帝的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凤仙郡的降雨,玉帝是这么说的:

其实这种命令方式,在梦斩泾河龙那一回也提到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明什么时候布云、什么时候发雷、什么时候下雨,以及这么精确的降雨量呢?

其实《西游记》里描写降雨,经常标明时辰、尺寸,背景是我国自唐宋以后形成的降雨测量、报告制度,即要求地方呈报时写明某时下雨,某时雨止,得水尺寸等。这叫“雨泽奏报”,其格式即“雨泽式”。例如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和元祐四年(1089)的规定:

也就是说,宋代雨泽奏报有两方面:一为奏报降水时间,具体精确到时辰;一为奏报降水多少,即降水尺寸。这个规定,明清一直在沿用。例如朱元璋规定:

这连时刻甚至字数都规定好了(但实际上下面遵守得并不严格)。

有朋友问:为什么《西游记》里动辄就说三尺三寸?这都一米多深了,有那么大的雨吗?当然这是小说家言,不能当真,他写一丈都没问题,但这还真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地方官是如何测降雨量的?

地方政府均有测量降雨量的容器,称为天池盆。测天池盆中水深尺寸,即可知降雨量。但天池盆口大底小,测得其深度后,需要换算,才能得出平地水深。如宋秦九昭《数书九章》还有一道题:

可见天池盆所接雨水深,往往是平地雨水的好几倍。测得降雨量后,须向上级汇报,但官员经常把这种虚数报上去。司马光曾说:“诸州县奏雨,往往止欲解陛下之焦劳,一寸则云三寸,三寸则云一尺,多不以其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由此可以理解《西游记》中为何动辄降雨三尺以上,除了小说家言外,实际上未必是实际水深,虚报的是原来降雨量的三四倍。

事实上的雨泽报告,只精确到几寸几分,无法再精确了。然而《西游记》竟然精确到48个雨点或42个雨点,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清代的黄周星就觉得多余了,他批道:“定要余几十几点何也?岂无零不成数耶?”龙王下雨难道数着雨点下吗?

然而精确到这个程度,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古代官府的计量单位,有令人极其惊讶的地方,比如乾隆《潮州府志》、《苏州府志》等方志,都列举了当地征税的税额:

分下面是厘,厘下面是毫,毫下面是丝,俗语“分厘毫丝都不差”,这倒没啥。然而丝下面居然还有忽、微、佥、沙、尘、埃、渺、漠、末、逡、巡至少12个单位!(巡下面还有须)

这个精确度也未免太高了吧?我们暂且按重量单位换算一下:

现实中什么物体的重量能达到这个数量级呢?网上找的资料:一个普通细胞,大概是10的负12次方克,一个病毒,大概是10的负15次方克!

也就是说,在明清时代,每亩地征的银子竟然可以精确到1个病毒的重量?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任何戥子、杆秤也称不出来的一个数。就是今天的超微量电子天平,大概也只能称到10的-6次方克,就是上面1微的重量。这恐怕只是账面上的数字,比如有一个总税额,有一个总面积,两者一除,得出一个单位面积的纳税额,这个数一般不会是整的。

所以不妨拿玉帝开个玩笑,我们可以这样戏说一下:玉帝每年有一个降水量的总额,有一个需要降水的总面积,两者一除,是单位面积上需要下的雨,这个数字一般肯定是挂零的。而每道旨意上的降雨量,都是以单位面积降雨量为基准算出来的,所以每次都出现这种吊脚挂零的数字。由此看来,玉帝降雨的精确度,比我们人类官府收税的精确度差远了!

【欢迎关注贫道公众号 仙儿(xianer-xianer),查看往期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