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郭 帅

初次见到麦吾兰·艾则孜,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上午。车辆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至一执勤点位处,麦吾兰从地窝子里钻出来招呼车队。黝黑的脸庞、浓黑的胡须,掩盖不住眉眼间的清澈,这个维吾尔族小伙子的笑容温暖着刺骨的极寒,治愈心灵。

作为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副指导员,麦吾兰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山坚守超过5年,他的足迹踏遍了亘古荒凉的边防线。

“兵巴郎”追逐英雄梦少年时期的麦吾兰对部队有着美好的憧憬,因为军人在他眼里是改变家乡面貌的英雄。

边防哨所的大胡子(大胡子中尉的冷暖边关)(1)

麦吾兰出生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地处沙漠边缘,自然环境恶劣,一年四季饱受干燥、狂沙的侵袭,再加上位置偏僻,使洛浦县成为全国深度贫困县。小时候,麦吾兰的家里只靠一亩耕地勉强度日。直到10岁那年,一群穿着迷彩服的叔叔进入他的世界。他们开垦一块块土地,让荒漠变成绿洲;他们建设一排排鸭厂,给家人提供工作;他们提着油和面,送来徐徐暖风。幼时的麦吾兰总会好奇地跑过去问:“你们是谁?”这时那些叔叔就会笑着说:“我们是解放军。”从此,参军报国的英雄梦在这个“巴郎”的心里扎根。

19岁那年高考结束后,麦吾兰报名参军。当年的“巴郎子”成了“兵巴郎”。刚到新兵连的第一天,他操着一口“疆味浓郁”的普通话,把班长逗得合不拢嘴。为了能与战友正常交流,每晚熄灯后,麦吾兰总会在学习室里拿出文章挑灯夜读;训练间隙,他打开生字簿请教战友;每晚看完新闻后,他会第一个站出来用汉语交流心得体会。

两年后,麦吾兰不仅收获了流利的普通话,还考上了原乌鲁木齐陆军学院。2015年,麦吾兰面临毕业选岗,总成绩位于全队前列的他本可以留在乌鲁木齐担任教员,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田,他知道,那里有一片神圣的土地更需要军人守卫——喀喇昆仑山。

从高空向下俯瞰,喀喇昆仑山如巨龙横卧在祖国西北边陲,这里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20摄氏度,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内地的40%,常年狂风肆虐、冰封雪裹,是“生命禁区”中的禁区。

“我们身处和平,因为有人在守卫和平。” 麦吾兰将这句话藏在心里,付诸行动,成为一名边防排长,他离心目中的英雄更近了一步。在他的心里,当兵就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风雪边关、家国情怀才是男人的浪漫,英雄的归宿。

成为战士的好大哥

初来乍到,壮美雪山瞬间将麦吾兰征服。军医告诫不能剧烈活动,他却像小马撒欢似的把目之所及“拍摄”下来。谁知跑着跑着,高寒缺氧便给他狠狠上了一课:他两眼一黑,腿便没了知觉,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等麦吾兰恢复意识已是傍晚,战士小刘把饭菜端给他并说道:“排长,知道你的饮食习惯,炊事班长特意给你炒了盘牛肉,待会给你端过来。”小刘将他的氧气罐仔细检查,又把被子向上提了提。

麦吾兰看着他,泪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在内心暗暗发誓:要成为这些战士的好大哥,尽最大的能力守护这些最可爱的战士。

为了给大伙改善伙食,他嘱咐家里把打好的馕饼邮上山发给战友;制作烤肉、抓饭、拌面,让战士们吃不一样的美食。为了活跃氛围,他在课余时间带大家跳新疆舞蹈。

一次徒步巡逻任务结束后,新兵钱宏锐因为长时间在雪地里行走,回到连队时双脚乌黑发紫没了知觉。麦吾兰端着脸盆急忙冲进水房,打上满满一盆温水,让他把脚放到水里,一边揉搓一边安 慰 :“ 没 事 ,多 泡 一 会儿血液就能流通。”30分钟后,淤青的双脚终于褪色并恢复了知觉,麦吾兰也松了口气。

关键时刻我来扛,突发情况让我上,麦吾兰对战士的关爱照顾更多的来自于直面危险时的挺身而出。

2016年5月,麦吾兰在乘坐车辆执勤返回的途中,路上突降大雪,车辆陷入雪窝中动弹不得,此时外面温度已达到零下30摄氏度。为了避免冻伤,他让战士在车里等待,自己带着党员骨干徒手刨雪,刺骨的寒风直往身子里钻,感觉冻得受不了,就回车里短暂休整一下。经过5个小时的刨挖,终于将车底积雪清空。

让战士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8年,麦吾兰调整至新组建的连队任副指导员,工作环境的改变带来全新的挑战。

这个连队里的战士来自很多民族,汉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为了营造家一样的氛围,让战士们体会到多民族文化的快乐,麦吾兰可下了番心思。他结合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泼水节,连队都会整起烧烤、点起鞭炮、敲起手鼓、弹起热瓦甫、跳起麦西来甫。

每当新兵下连,麦吾兰会为不同民族的新兵举行不同的欢迎仪式:为藏族献哈达、与蒙古族进行摔跤比赛、为维吾尔族表演传统舞蹈。

有的战友因为语言不通,每天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麦吾兰在各排开展普通话互帮小组,由普通话较好的官兵担任教员,帮带少数民族战友。同时,他还举办普通话考核、开展演讲比赛来激励少数民族战友提高普通话水平。渐渐地,战友之间话多了,交流也更加频繁,官与兵、兵与兵的关系也更加团结紧密。

在山上守防,官兵时刻与孤独寂寞为伴,麦吾兰经常盯着地图出神。虽然自己的位置与家乡洛浦县直线距离只有200公里,可中间横贯的喀喇昆仑山却将这200公里变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每到周末,麦吾兰看到十几人围着一部座机给家人打电话时兴奋的表情,又感觉这点距离与他们相比并不算什么,他总是把打电话的机会让给别人:“我们少打一点,战士就能多打一点,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麦吾兰的心中,战士那么辛苦,不能有后顾之忧。每周三晚上他都会给连里官兵家里打去慰问电话,报声平安;他把每名家属想要说的话记下来,给战友传达;每逢过节,都会联系家属录制加油鼓励的小视频,通过休假归队的战友带上山给大伙观看。

“副指导,你上电视啦!”2020年,一条视频爆红网络,满脸胡子、一身征尘的麦吾兰和战友站在高原河谷唱响《祖国不会忘记》,歌声震撼河谷,响彻天地,迅速被网友点赞,他被亲切地称为“大胡子中尉”。

时隔半年,麦吾兰剃掉胡碴,作为边防军人代表来到北京参观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军人间的青春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麦吾兰谈起边防军人的很多趣事。

有一名班长拍了拍麦吾兰的肩膀:“兄弟,辛苦了!”麦吾兰送给他一块从喀喇昆仑山上挑选的石头,石头上画着一名军人挺立山巅,向远方的天安门敬礼。他说:“你守卫国旗,我守护边关,这块戍边石送给你,愿我们拼搏奋斗,无问西东。” ✐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