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提到夏(甲骨文里没有发现)(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最早文字,出土于曾是商晚期都城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商又称“殷”,后人遂称之为“殷墟”,甲骨文也因此被称为“殷墟文字”;又因这种文字基本上是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又称“契文”“殷契”等;还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这 273 年内的王室占卜之辞一类,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据统计,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20世纪80年代,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中国大陆收藏97600多片,中国台湾收藏30200多片,中国香港藏有89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 个。

但是迄今为止,在这些甲骨文中并没有发现“夏”字。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其中却有一个“西邑”的国名或都邑名称在甲骨卜辞中反复出现,如:

贞:于西邑。合 7863(乙 7283)

西邑□(害)。合 7864 正

ㄓ于黄尹。 贞:ㄓ于西邑。合 7865(林 1- 9- 14)

贞:燎于西邑。合 6156 正(缀 6、佚 379 珠 707)

西邑库 487(英 753)

丁巳□告于西邑。七月。合 9631(林 2- 18- 2)43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提到夏(甲骨文里没有发现)(2)

ㄓ于黄尹, 贞:ㄓ于西邑

邑在古代有几种含义,其一是指国家。《说文》曰:“邑,国也。”清代段玉裁注释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邑”就是指西边的国家。

其二是指京城、国都。《尔雅》云:“邑外谓之郊。”晋郭璞注:“邑,国都也。”《诗·商颂·殷武》就有“商邑翼翼”,意思是商都的建筑多么整齐啊!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邑”是指西边国家的都城。

其三是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孔颖达疏云:“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其他还有小城镇、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等意思,和本文关系不大,这里无须赘述。

从上面对“邑”的释义看,甲骨文卜辞里的“西邑”就是指商西面的国家或商西面国家的都邑。再联系卜辞里的具体内容来看,“西邑”显然是作为受祭的对象而存在的。

“西邑”能成为商人的祭祀对象,说明“西邑”能作祟为害,具备了神灵的的特点,但这一名称却又是一个地名,似乎显得有些矛盾。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提到夏(甲骨文里没有发现)(3)

贞:燎于西邑

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怪象中实际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既然“西邑”是商人的祭祀对象,那么“西邑”应该是个和商人有着较大恩怨的神灵或鬼怪,而且这个神灵或鬼怪生前应该是某个族群或国家。因为商作为一个国家所对应的也只能是个族群或国家,再联系到“西邑”的字面意思,那么,甲骨文里所谓的“西邑”,明确含义就是指商西面已经灭亡了的、曾经和商有着较多恩怨的国家。

对中国传统古史体系稍微明白一点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出判断:这个国家只能是被商灭掉的夏。事实上,在古文献中,就有不少“西邑”是指代夏或夏都的记载,如《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如《尚书·太甲》:“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

两者所记乃同一件事情,意思是,我伊尹曾经亲眼见到西方夏邑的君主,用忠信取得成就,辅相大臣也取得了成就。他们的后继王不能取得成就,辅佐大臣也没有成就。嗣王要警戒呀 !

《清华简·尹诰》作为战国时代原汁原味的的文本,也有相同的记载:“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清华简·尹至》在述及伊尹和汤征讨夏时,干脆就直接把“西邑”称作夏:“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大意是说,汤前往征夏,夏人不服。伊尹自度其德不差,遂定计从西边进攻夏邑,战胜夏人。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西邑”还是“西邑夏”,都指的是夏朝或夏都。商人称夏为“西邑”,是和商人自称以及周人称呼商为“大邑商”“天邑商”是相对应的。清代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就说:“《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西邑”和“夏”连起来,不但指明了夏和夏都的存在,还进一步说了夏和夏都的方位所在。从考古发掘看,灭夏前的商汤部族活动在濮阳、安阳至商丘豫东一带,其西方正好是二里头遗址所在,这和文献记载的夏商方位也是一致的。没有发现“夏”字不能说明夏朝不存在,只能说明我们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不全,或者说是我们的认知还有局限。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是,到周代时人们才造出来这个“夏”字。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重要的不是“夏”字发现与否,而是“夏”代表的这个王朝实体是存在的。不管叫它夏还是叫它什么,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指的是商取而代之的那个王朝。

商人之所以把夏作为祭祀对象,是有原因的:一是感恩。商曾经作为夏的诸侯国存在过,二者之间有君臣名分;二是“赎罪”。夏亡在商人手里,商人祭祀夏国君王亡灵,目的是通过贡献祭品“赎罪”,防止其作祟为害于商。

——摘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提到夏(甲骨文里没有发现)(4)

商务印书馆,2020年9月版。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2021年历史好书60种”榜单。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提到夏(甲骨文里没有发现)(5)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