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近日,江苏徐州邳州市人民法院办理了一起孩子起诉父亲返还压岁钱的案件周某(男)与吴某(女)婚后育有一子周某翔(13周岁)、一女周某菲(13周岁),后两人离婚,两子女均由吴女士抚养2020年1月,周某以代为保管名义将两名子女16800元压岁钱拿走周某翔、周某菲在此之后多次要求父亲返还自己的压岁钱,周某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周某翔、周某菲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父亲周某返还两人压岁钱邳州市人民法院判决如下:被告周某返还原告周某翔压岁钱8000元,返还原告周某菲压岁钱8800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压岁钱在法律上归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压岁钱在法律上归谁(压岁钱归父母还是归孩子)

压岁钱在法律上归谁

□周云

近日,江苏徐州邳州市人民法院办理了一起孩子起诉父亲返还压岁钱的案件。周某(男)与吴某(女)婚后育有一子周某翔(13周岁)、一女周某菲(13周岁),后两人离婚,两子女均由吴女士抚养。2020年1月,周某以代为保管名义将两名子女16800元压岁钱拿走。周某翔、周某菲在此之后多次要求父亲返还自己的压岁钱,周某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周某翔、周某菲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父亲周某返还两人压岁钱。邳州市人民法院判决如下:被告周某返还原告周某翔压岁钱8000元,返还原告周某菲压岁钱8800元。

这个判例,似乎对压岁钱到底归谁这个历史难题一锤定音式地给出了答案——压岁钱归孩子。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个案例的特殊背景,即这是一个因父母离异而破裂的家庭,孩子由母亲抚养。周某在血缘上是孩子的父亲,但某种意义上又是一个外人。因此他拿走孩子的压岁钱不还,首先在道德和情感上就不厚道,邳州市人民法院也用判决告诉我们,在法律上也站不住脚。

但是,对于很多健全的家庭来说,对于压岁钱的处理,法律的确应该是一种依据,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家庭都要祭出法律这杆大旗,法律应该是最后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大部分家庭对于压岁钱的处理,都是既合情也合法的。一般是有两种模式,一是孩子的压岁钱等孩子稍微懂事一点之后,才交由孩子自己支配。现在压岁钱数额往往比较大,一大笔钱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自行花费,还真是让人不太放心。这种情况,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加强监管,对孩子压岁钱的去向,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让压岁钱成为孩子出现成长问题的助推器。二是由家长保管,或是存在银行,或是购买保险,或是花在跟孩子相关的消费上。总之,过年取之于孩子,最终用于孩子。不管怎么用,都应该跟孩子做好沟通,让孩子理解,也让孩子明白,这笔钱是属于他的,也花在了他身上。

但也有些家庭,家长占有、支配了孩子的压岁钱,压岁钱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形式,在自己手里转一圈,还是被父母拿走,最终未必是用于孩子。对于这种情形,我想也应该就事论事地分析,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来说,父母拿走了孩子的压岁钱,大抵又是作为压岁钱,“还给”了亲朋好友的孩子,也有的是弥补家庭的其他开支。这种情形,无论是旁人,还是家人,都应该有“同情之理解”,轻易不要拿法律说事。孩子可能会有些委屈,但家庭是一个讲爱的地方,只要父母是真心地爱着孩子,经过耐心沟通,压岁钱归谁就不是一个问题。

也有少数家长认为,压岁钱归自己天经地义。他们一般会认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给孩子发红包,小朋友的红包归根到底还是靠大人的面子,或者说是靠大人的社会关系才得来的,所以理所当然应该归大人所有。这种想法、说法看似有道理,但缺少了法治思维。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家长心里一定要清楚,在法律意义上,那笔钱是属于孩子的,不管压岁钱如何处置,都要建立在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

梁漱溟先生曾经在论印度哲学的时候说,印度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直接取消。我倒是觉得这种思维方式用在压岁钱问题上很有意义。压岁钱是一种传统民俗,但到了今天,背后隐藏了不少的问题,也成了很多人的负担,因此通过移风易俗,让压岁钱的金额小到可以忽略其财产意义,也就不会再有压岁钱归孩子还是归父母的争执。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广东的风俗值得在全国推广。众所周知,广东人过年给孩子红包,都是五块、十块钱象征性的,既喜庆,有好意头,也不至于给发红包者和接受红包者(主要是家长)压力。孩子积攒的红包总金额,也不至于大到引发纠纷,从而压岁钱归父母还是归孩子的问题,也就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了。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来源: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