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爷最后下场(青天大老爷的下场)(1)

1913年1月,在甘肃镇番(今民勤)县城外,一老一少牵着一头瘦灰驴徐徐前行。由于已进入了民国,时令也已是元旦刚过,但是在这河西之地,天气依然阴冷。寒冷的风挟带着戈壁滩上的枯草,漫无目的地刮着,风中似乎还夹着一些雪粒,打在人脸上生疼。

这位老者便是刚卸任的镇番县知县刘启烈。他于1912年出任镇番县知县,到如今刚一年,今天他要离任而去。他回头仰望了一下高耸的镇番县城门楼,心中百感交集,他的心里一阵酸楚,不由地眼泪涌在眼眶里。他又怕旁边牵驴的小童看到,就硬是咽了回去。

刘启烈,字骏甫,广西桂林人,曾高中进士。他因饱读诗书,极为尊崇至圣先师孔子所倡导的“仁”,加之他在科举高中、入仕之前,出身也很贫寒,因此他深深地体恤百姓的疾苦,他为官清正廉明,可称得上是“循吏”,即老百姓所说的“青天大老爷”。

特别是他出任镇番县知县以来,看到这里地瘠人贫,就率众治理西河,并亲临督导。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拒绝上司摊派的各种征款。另外,他不愿意同其他官吏同流合污。他看到哪户百姓若贫病交加,就经常拿自己的薪俸给予救济,所以他也不愿意,更无力向上级官吏行贿。因此,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很难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行为很难得到上司的理解和认可,后来由于地方劣绅的诬告,任期仅一年即被黜免,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他仰望了一下充满阴霾的天空,不由地长叹一声。他感叹上任与离任的巨大反差。上任时,众多的同僚或富绅前来祝贺和道喜,或是相互间攀扯着同乡亦或是同年。而此时,他望了望身边的小童,和灰驴身上驮的两箱经史子集的书卷,即为全部的家当。

他和小童牵着这头灰驴走下一个土坡时,忽然发现前面路边站着一群人,当他走近一看,原来都是镇番县的百姓。看样子他们在这里已经等了很长时间。

他们有的拿着煮熟的鸡蛋,有的拿着炒面,说是请刘大人路上用以充饥。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拿着一块锦缎和一袋钱交给刘启烈,说是全县耆老庶民联名所赠,希望刘大人路上作为盘缠。

刘启烈看到他们一张张挂着泪痕的脸,此情此景,使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而大哭起来,而他这一哭,顿时引起人群的一片恸哭。刘启烈用衣袖揩了一把眼,然后命小童铺纸研墨,他要写诗以赠百姓。随着翻飞的墨笔,他写下了四首七律:

“自封原非百里才,

已按身世老田莱。

迳人屡遇揶揄鬼,

作吏先输运动财。

典尽敝裘春过半,

骑迟羸马我行才。

风醇俗美看题额,

犹记刘郎前度来。

“水利农工系念初,

惊闻冰雪溃河渠。

争端反藉文公案,

治第空怀贾傅书。

亲散金钱劳筑板,

独怜黑夜走专车。

无端雀鼠纷牙角,

政拙心劳敢自舒。

“寸木难支大厦倾,

移山填海志终成。

经营何必劳民力,

建设还须赖众擎。

风日一窗客静坐,

桑麻四野独关情。

景苏奋笔题楹联,

典国东坡有令名。

“惭愧诸君赠锦联,

无多光景恋离筵。

他时或有匡衡疏,

此去何需刘宠钱。

边塞同心防牧马,

穷乡托足隐农田。

青湖白海情如许,

珍重萍踪再聚缘。”

他的这四首律诗,更加引起了百姓的恸哭。他再揩一把眼泪,止住哭声,向这些百姓深深作了一个长揖,然后转身离去。

这些百姓望着刘大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再回首看看城楼上“俗美风醇”的大匾,心中也别有一番滋味。使他们不由想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治水有功的镇番知县文楠在离任时,也写了一首诗:“河水向东流,黄沙压城头。人无三辈福,清官不到头。”

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到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清官谣》中唱到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其实这杆秤也在老百姓的心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级的任命在纸上,百姓的任命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