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非遗舞蹈(恩施地方舞蹈板凳龙)(1)

板凳龙是盛行在恩施市西南部芭蕉侗族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舞蹈,每逢当地的重要节日或者活动时,都会耍上一回板凳龙,现已经被入选为恩施市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这舞蹈之中彰显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民间故事。板凳龙的样式多样,一般是在板凳上扎上由皮纸或布及竹篾制成的龙形彩绘然后起舞,观赏性很强。有―个的为独凳龙,道具为―条家用长板凳,一般为一至三人起舞。根据参演的人数确定拿凳子的方式,按规定套路,踩鼓锣点子,循序渐进地舞出各种动作来。多个的板凳龙,一般是由五至十―条板凳组成,每人各举―凳,最前―名为龙头,最后一名为龙尾,其余者组成龙身,还有另一人举宝珠逗龙行进。

湖北恩施非遗舞蹈(恩施地方舞蹈板凳龙)(2)

关于板凳龙的来历可谓是众说纷纭,在这之中还有一个载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地上的人们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到民不聊生,心生怜悯于是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私自施雨违反了天条,被惩罚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见此,对它很是感激,于是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希望通过此种方式使它能够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世世代代以舞纪念它的功德。

湖北恩施非遗舞蹈(恩施地方舞蹈板凳龙)(3)

板凳舞讲究动作协调,凳凳相随,时起时落充满了动态美感,动时极似蛟龙戏水,活泼欢快。传统动作由龙抬头、龙回首、龙翻身、龙缠树、龙戏珠、龙抢宝、龙飞天、龙入海、龙摆尾等动作组成,动作特点主要是以龙为灵感来源,展现龙的各种形态,注重圆、翻、缠等动作,观赏性强。舞到高潮时,龙上下翻舞,起伏多变,让人看的目不转睛。伴奏乐器以民乐唢呐、笙为主,配以鼓、锣、钹,整个旋律欢快优美,铿锵有力,民族风味浓厚,舞与乐的结合给人以一种立体的享受。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后来对板凳腿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舞蹈的灵活性,同时在龙的装饰上下了更多的功夫,让龙变得更加靓丽与灵动,呈现给人们一场视觉盛宴。

湖北恩施非遗舞蹈(恩施地方舞蹈板凳龙)(4)

恩施“板凳龙”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舞出了“恩施风”, 以多变的舞姿勾勒出了恩施人粗犷豪放、朴厚勤奋、胆大心细及对自由快乐的追求形象。过去的生活多是在温饱的边缘徘徊,能在艰苦的日子中借助现有的物体起舞,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彰显了当地人浪漫文艺的情怀和敢于创新的意识。恩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前进积淀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让人难以忘怀的恩施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