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出老河口一路向南,在沙洋县新沙村拐头向东。天门的北边是山,西边是丘陵,汉江从西到南把天门围在左岸。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土地肥沃。天门的大河、干渠都发源于西边的汉江和北边的山脉泉水,这里是江汉平原腹地的鱼米之乡之一。汉江滋润这片土地的同时,也因多次决堤给天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天西,解放前汉江长年失修,河床高于地面,汉江如悬在天西人民头上的河,一旦决堤,几米高的水头首先冲击天西,给天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以致老人们谈决堤色变。

1935年农历乙亥年五月,天像漏了一样久雨不晴。天西地界的大河、干渠和河沟都装满了水,稍微低一点的农田都有积水,人们下不了地。雨还在下,闪电过后是雷声,接着瓢泼桶倒地雨水激起一尺多高的水花,倾刻农田一片汪洋,白花花的望不到边。一个多月后的六月初八,天放晴了,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全村的男将们都不约而同地扛着铁锹到自己的地里去开沟放水,妇女们搬出衣物,放在竹杆上晾晒。刚到中午,西边传来隆隆的声音,树上的老鸦飞起又落下,不停地发出哇呀哇呀的叫声,村里的狗都狂吠不停。地里开沟的男将们扛着铁锹疯了似的向家跑,一边一喊:“大水来了,赶快上台基”。

为了避水,人们都在嶺上住,台基一般1.5~2米高,有的甚至高达3米。房子一般都是木制的,房间分上下两层,房顶有的是瓦,有的是草。

在台基下劳作的人们听到喊声,急忙抱起自家的孩子往台基上跑。一会儿,洪水在与北村之间的低洼处,沿着东西向的河沟滚滚而来。时间不大一会儿,洪水淹没了农田,上了嶺子,淹了各家台基下的菜地和打麦场。黄昏时分,洪水与中村的台基齐平,东村的台基低一点,水已进屋。西村和中村隔一条小河,洪水也上了他们的台基。水还在往上涨,人们赶紧把米坛子和衣物搬上楼。到了夜里,屋里的水已经1.5米以上了。台基低的人家,水已上二楼,一家老小干脆爬上房顶。

在我村与北村之间,洪水滾滚向东,有的人骑在木屋顶上,有的人抱着一根木头,由西往东流过村头,不断地喊救命。

乙亥年气候变化(乙亥年天西水灾)(1)

第二天,水势略有减弱,有的木头流到西村和中村之间,水性好的人就划着自家的小船收集木头,据说还发了点小财。

洪水三天才退,我们村也有几家的房子倒了。可能是喝了不干净的洪水,或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洪水过后许多人得了肠胃病,有的甚至拉脱了水。

庄稼都冲走了,不少人拖儿带女到受灾轻的京山去逃荒,有的人家带着三棒鼓乞讨他乡,有的甚至飘洋过海闯南洋。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疾苦,大力兴修水利,虽有1954年和1964年的大洪水,天西人民安然无恙。特别是舟江口水库建成后,汉江再没有发生决堤事件。

乙亥年气候变化(乙亥年天西水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