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粤东,位于广东的两头,可以说是广东地理上隔得最远的两个地区。

但是,让粤西人和潮汕人奇怪的是,粤西讲黎话的人,和潮汕很多话竟能相通,而且都属于闽南语系。

语言,是一个族群交流的最重要纽带,也见证这中国人口的迁移历史。

在黎话和潮汕话的背后,则也见证这一段历史的变迁。

粤闻君尝试着,探访这段历史的足迹,寻找粤西和潮汕共同的历史记忆。

粤西客家话与深圳客家话(粤西黎话为什么和潮汕)(1)

粤西黎话、潮汕话和闽南话

在粤西黎话地区(湛江人多称为雷州话),翻开族谱,很多人的祖先都来自福建,而且很多风俗习惯也得以保留。

比如,在传统宗教信仰上,黎话地区人都会在拜祭境主神,这与广东传统的神祇不太一样。境主神指的是本境内的保护神,旧时福建省每一村落、街道都奉祀一特定神祇,作为本境内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等,也有称大王者。

回到语言上,经过多年的变迁,粤西黎话、潮汕话和闽南话确实已经不能完全互通,但发音上确实都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也说明了粤西黎话地区、潮汕和福建人在历史上肯定有过某些交集。

那么,交集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从福建移民历史来看。

福建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福建与广东一样,在历史上都不属于中原之地,而被统称为“百越”,相当于当时中原人眼中的蛮夷之类,更没有闽粤之分。

福建首次进入人口迁徙历史,是战国时期的越国人入闽,也就是说,战国时代楚威王兴兵灭越 ,勾践的子孙被楚打败后,一支越国人进入闽地避难,福建有了第一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口补充。

随后的历史上西 汉武帝时闽越人的被迁徙、三国时期吴国的移民入闽和唐朝时期陈政、王绪 、王审知的率军入闽、安史之乱移民入闽,都是因为战乱导致,入闽主要是为了避乱。

真正让福建人口多起来的是宋朝的南迁,特别是宋末明处,宋朝尽失中原之地,为躲避金兵导致朝廷整体搬迁,不少赵宋宗族进入福建,使得福建人口剧增。

到宝庆元年 ,史书记载福建户数增至顶峰,人均耕地少人们难以维生 ,便开始转向对外移民 ,成为当时全国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

上面的历史背景,也成为了福建人进入广东,走向潮汕、粤西的原因。

宋末二帝的迁移路线

与民间移民路线基本相同的是,宋末二帝流亡的线路。

南宋被元灭后,自温州退入福州 ,立赵昰为宋主 ,改元景炎 ,筹划抗元事项 ,得到闽 、浙 、粤各地南宋残余势力的响应 。

但好景不长,元军又攻入福建 ,赵昰只好自福州乘坐海船经泉州 、潮州 、惠州逃入珠江三角洲的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 ,随行官兵和百姓约有二三十万人 。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人当时主要在海上逃生,而一次飓风导致超过四成的宋朝士兵在丧命,赵昰也因落水而染病,最后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身亡。

宋朝末帝赵昺,是从硇洲迁帝驾前往新会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登基,并最终葬身崖山

可见,沿途肯定有不少人不堪奔波,落地生根的,而其中所经地点主要就是潮汕和粤西!

而文天祥在这段历史中写下的《过零丁洋》,成为了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粤西客家话与深圳客家话(粤西黎话为什么和潮汕)(2)

崖州

福建人进入广东的路线

从历史角度来看,福建人进入广东肯定不仅仅在于南宋王朝的迁徙,更多在于上文说的因为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外溢,宋朝之后,明清时期也有福建人迁入广东,但不如宋末明初这么轰烈。

而根据历史学家考察,福建人迁移到广东也有地域区别,泉 、漳之人主要迁入潮汕;汀州之人迁入梅州;福 、兴 、泉人迁入钦廉、雷、化 、高 、南恩各州与海南岛。

根据《大明一统 志》卷82引宋《图经》:廉州“俗有四民,……。二曰东人 ,杂处乡村 ,解闽语 ,业耕种”说明当时廉州的闽南语人是外来人口。

而卷 84 引宋《图经》也有印证:雷州话有三种,“官语可对州县官言,客语则平日相与言也 ,黎语虽州人或不能尽辨”,记载了黎话与官话和客家话是不相通的。

直至今日,广东粤西电白、雷州、廉江等地依然是多种语言并存,主要为黎话、客家和粤语(即历史上的官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