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山五岳”,很多人对“五岳”都是朗朗上口对“三山”却看法不一,看法不一的原因是因为神州大地除了五岳之外的名山太多太多,例如峨眉山,普陀山,武当山,庐山等等。

其实对于三山现如今主流说法有三种:

1.远古传说为中华龙脉的三条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1)

山脉分布

2.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因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 从此后海中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是传说,不存在的;

(关于徐福的名字解释一下,史记中的徐市即我们熟悉的徐福,并不是别名,“巿”是“芾”的古字,是“黻”的异体字,发音和“福”是一样的,两字同音混用,其实是一个名字。至于“徐市”,是由于古籍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传抄错误,所以现在各版本的《史记》都写作“徐市”。其中元代有一个叫吾邱衍的人,他的《竹素山房文集》卷一的《失题》写道:“徐巿(自注:音弗)楼船入紫烟”,还有《周达可随奉使过真腊》之二:“神仙比徐黻,使者得王敖”,他还在《闲居录》里说:“‘徐巿’又作‘徐福’,非有两名,‘巿’乃古‘黻’字。)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2)

徐福携童男童女求长生不老药

3.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广为流传的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3)

雁荡山

这些说法那种较为靠谱呢,我们先追根溯源,其实三山五岳这是一个成语,泛指华夏大地各名山。这个成语据现可考资料最早出现于清代名臣曹寅(曹雪芹祖父)的《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中,即: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4)

曹寅雕像

根据曹寅诗中的意境不难推断指的就是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这是无需存疑的,曹寅喜好藏书,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尤其所藏书宋元版本较多。

我们再往宋朝看看,苏轼曾在《登州海市诗》中写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顺便说一下宋代的登州即今天山东的蓬莱一带,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登州海市也有过记载,收集于《梦溪笔谈·异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名作《长恨歌》中非常诙谐的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5)

苏轼雕像

魏晋时期,求道升天成仙的风气较浓,文人著作里体现出了这些内容,传说是神仙居住之地,令古人神往。相传山上有长生药,宫殿皆用黄金白银建造,三仙山又称之为三壶指的是:方壶(方丈)、蓬壶(蓬莱)和瀛壶(瀛洲)。

而“蓬莱”二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蓬莱山在渤海中”一语中。晋代郭璞曾为其释义说,在蓬莱山“上有仙人,宫殿皆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6)

蓬莱阁

再往上翻就是秦皇汉武了,他们却十分迷信神鬼,据记载,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曾登崂山望“蓬莱”、“瀛洲”,汉武帝也曾来崂山,祀海求仙,以求“长生不老”。(宋代当地郡守朱处约在秦皇汉武求仙的地方,建起了蓬莱阁,人们称为“蓬莱仙阁”)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7)

蓬莱

而秦始皇心中的三神山有来源于徐福的上书,受当时科学技术限制,或许正是徐福偶见海市蜃楼盛况却无法解释,便上书始皇帝而后追寻长生不老药,也就有了两千多年的三仙山传说故事。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他们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虽然封禅的理论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齐、鲁,但巧的是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就是秦始皇,当时秦始皇亲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到了唐代封禅活动更加频繁,经过封建帝王的大肆吹捧和有关五岳的传说故事,五岳的地位自然实锤了。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8)

西岳华山古称“花山”

三山五岳这一个简单的成语,映射出华夏文明的历史,文人墨客们更因此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宝贵诗词传唱至今。

综上所述三山五岳中三山指的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三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是龙脉与曹寅诗中的三山无关;至于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这三座山只是后人利用其风景优美的特点来延续三仙山的神话故称之为三山。

三山五岳有哪些特征(中的三山众说纷纭)(9)

昆仑山

当然还有许多名山,他们自然都有安排,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与四川青城山称为道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 、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称为四大佛教名山。

不知除了文中所述,你还知道哪些名山呢,欢迎留言讨论!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足之处还望指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铁路科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