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医生和护士急匆匆跑过来,焦急说:“患者现在要输血,医院现在没有这么多A型血,你们有谁是A型血?”,“医生,我是A型血,我是患者的朋友”,“医生医生,我是A型血,我是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抽我的血,我的血肯定可以。”然后,毫无意外的,医生就选了患者的亲戚,二话不说就撸着袖子,躺在患者隔壁的病床上,看着血液抽出来后,直接输入到患者身上去,于是患者的生命被挽救了。

本人献血家人能否优先输血(亲属之间献血救命还是致命)(1)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这种情况,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之际,血液库存告急,病人做手术需要用血,有些家属就会来问:“医生,听说输血会有感染肝炎甚至艾滋病的风险,要不,我妈就输我的血吧,反正我的身体里流着我妈的血用我的血吧,用我的血更好更安全。”

很美好、很感人的情景,但却非常不科学、不安全!

实际上,即使血型相合,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和二级亲属(兄弟姐妹、祖孙、叔侄、姑舅等)之间献血风险更高,三级亲属(旁系表兄妹或堂兄妹)也是不建议的。直系亲属间输血可能会引起“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弄得不好会送命!

1

亲属之间,为什么不能互相献血呢?

输血本质上是移植的一种,也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而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简称TA-GVHD)就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不高,只有0.1%,但死亡率高达90%左右,几乎无法挽救。

输入的血液里含有活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是直系亲属间输血,近亲之间遗传基因比较相似,一旦输入近亲血液,受血者无法识别输入的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加上受血者身体状态不佳,这时候免疫力处于非常低水平,供血者相对健康,免疫力强,输入的强大的活性淋巴细胞容易反客为主进行细胞增殖和分化,将相对脆弱的受血者的组织、器官视为异己,进行免疫性攻击,使受血者的健康堡垒遭到损伤和侵害,产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造成器官严重损害,以致受血者死亡。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输血后1周左右,表现为供血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使受血者出现高热、皮肤潮红或红斑、恶心、呕吐、黄疸、腹泻、皮肤粘膜出现大面积皮疹或大泡,全血细胞减少,肝动能异常或衰竭。这种病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严重,有时医生甚至还来不及能作出诊断,病人便已经死亡。

本人献血家人能否优先输血(亲属之间献血救命还是致命)(2)

而且,血缘越亲,输血越危险!亲上加亲在输血这条路上是走不通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特别是父母子女之间,最好还是避免相互献血。

因此,临床输血的原则是尽量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

本人献血家人能否优先输血(亲属之间献血救命还是致命)(3)

其次,“他/她就躺在患者隔壁的病床上,看着血液抽出来后,直接输入到患者身上去”这也是错的。

事实上,献血后血液并非马上就能输入患者体内,一般血液在采集3天后才会被使用。为确保血液的质量安全,献血后,血液要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测,包括血型、转氨酶、血红蛋白,以及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检测。进入血库后,血液还会经过加工、分离出各种成分,根据需要输给患者。

2

从献血到输血有哪些环节?

1、一个人要献血,先要到血站的献血点,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流动的献血车,由献血点的工作人员对你的血进行快速检测,如果符合标准才可以献血了。

2、当你献血完成,血液的流程刚刚开始,这些血液由献血点的人员保存后运回中心血站。

3、血到血站后进一步检查,确定没问题后,进一步加工分类成各种成分,比如红细胞,血浆等,保存。

4、中心血站再把血液分配给各个医院和用血点(一般都是医院提计划后,中心血站分配血,多数不能满足要求)。

5、当血液制品到达医院后,把血制品统一放到医院的血库保存。

6、医生如果需要给患者应用血制品,需要提出申请,提供化验单,医院血库人员进行审核,不符合标准的打回不给发血,符合标准的才会给血。

7、期间需要采血样,配型,核对,最少每个步骤都要2个人核对,最后血液到科里给患者输血。

3

家人需要输血怎么办?

现在很多医院有这样用血优先的制度,特别是对一些手术的患者,在患者用血前,亲人家属献血,告诉血站是定向献血的,一般这样是首先保障自己家人的用血的。

4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规避直系亲属输血怎么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种辐照技术,可以通过辐照把这种活性淋巴细胞给杀死、灭活,让它在输到体内后,不能再产生免疫活性。在此提醒大家,尽管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可以通过辐照技术解决,但还是不建议直系亲属之间输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