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过,成功的骗子不必靠说谎来求生,因为被欺骗的人全成了他的拥护者。按照莎士比亚的观点,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骗子这一群体。而只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创造了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假象,而追寻这一假象的则成为了受骗者,其他的人也不能幸免于难,他们全部成为另外假象的受骗者。我们生活的时代假象越来越多,那我们自己又成为了哪一种假象的受骗者呢?

分手大师电影幕后故事(电影解说师分手大师)(1)

电影是一种工业产品一种娱乐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所以首先明确一点我们并不愿意将《分手大师》称呼为电影。因为它没有对于电影的任何敬畏之心也没有起码的尊重。它与《催眠大师》在名字里都有“大师”的字眼。但是我们希望《催眠大师》可以骄傲的将这位大师骑在胯下。不要有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然而我们又不得不称呼它为电影,因为它确实卖了很多张电影票,从而在环境保护方面造成了对于电力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的巨大浪费。在2013年《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和《小时代》的“史诗烂片三连击”之后,幼稚的中国影迷也许以为会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现实总会给他们的理想一记响亮的耳光。《分手大师》的出现就是在提醒着他们,国产电影市场是一片围绕在他们自家庭院周围的密密麻麻的雷区。除非你真心要做一名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否则只要想出门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分手大师电影幕后故事(电影解说师分手大师)(2)

《分手大师》主要讲述了一位男精神病人与一个女精神病人谈了一场精神病式的恋爱,最后精神病一般地走到一起的故事。这位女精神病人自然不用多说表现十分明显,她需要依靠不停的撞墙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要求自己的老板兼情人开除一个刚刚完成救场的员工。还要每天服用大量的超大号镇定剂。而这位男精神病人虽然在电影中没有进行服药和诊断,但是连盲人都能听出来他确实不应该放弃治疗。作为一名专门替人分手的精神障碍患者,他应该把自己赚到的所有钱用来付医院精神科的账单。在《分手大师》的开头,电影邀请了几对现实中的名人情侣客串演出,然而梅远贵以专业分手人的身份使他们在电影中成功分手。

如果说这部电影还有一些作用的话,那么一点可能是或许哪一天这些人真的存在不幸婚姻,会有人想起是这部电影起了诅咒的作用。而另一点就是他满足了邓超病态般的个人表现欲望。《分手大师》所处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汉语所能形容的最底线。就连“富二代”三部曲所可能仅有的一点点可取之处,它都并不具备。她在帮组中国股那种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商电影的烂片底线没有极限。电影似乎承载了很多内容,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以一锅端的大杂烩方式炖到了一起。但是就像梅远贵嘴中吐出的不知所云却有些唬人的外文词语,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以及要说什么。从市场上说《分手大师》的票房不俗,但是友情提醒一句当利益截取者点数钞票直到手抽筋的同时,他们千万不要忘记事先擦拭掉纸币上观众吐出的三餐。,这一点他们不应该嫌弃或者埋怨。

分手大师电影幕后故事(电影解说师分手大师)(3)

是电影中由邓超饰演的梅远贵以其飘忽不定的人物性格,男女不分的人物性别一拳击中了观众的胃部。观众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惨无人道的摧残,被迫无奈只能将秽物倾泻到了电影票的票根上。邓超仿佛是在通过这部电影想观众炫耀自己色彩斑斓的底裤,试图通过演员打鸡血般的行为来制造强烈的喜剧反差。当自己乐在其中的同时,他认为观众会喜欢他扮演五大三粗的女人,大头怪婴般的儿童,为迎合观众加入了数不清的黄色端子,将喜剧智障般地理解为极差的品味和毫无格调的粗俗组合,配合着癫疯而狂妄的思维,用嗲声嗲气的假声,奶声奶气的噪音和阴阳怪气的语调混合着时而深沉的变化,把人物塑造成了一名严重精神分裂的男性,并试图通过“耍彪”的方式将自己从昌平推向世界。实际上却完成了一次毫无节操,喧噪无聊的尾牙个人秀。当他以为自己很搞笑的时候观众早已经被他蠢得哭笑不得,最后挤出来一些连自己都不能准确知道原因的笑声。

分手大师电影幕后故事(电影解说师分手大师)(4)

在《分手大师》中,他击败了令人反胃的秃顶成功学大师唐大山,但是相比这部电影这种成功学简直就是无害的心灵鸡汤。电影经常在北京一些高大上的地点取景,甚至让邓超饰演的梅远贵仿佛国际巨星一样站在鸟巢之上向世界宣布自己,其实也只是在掩盖电影自身乡村嘉年华的本质。而对于我们总在批评的国产电影故事差的问题,《分手大师》似乎完全没有这个压力,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线。只是一场场自以为是,毫无逻辑的段落和场景拼接。没有故事,没有表演,观众只看到了一次次性上瘾者般的自我陶醉。所以在《分手大师》表面看上去是一种开心的掩盖下,实际上它传达的是一种恶心。从内容上来说这部电影的名字应当改为《恶心大师》。它也提前为自己锁定了一个年度最差国产电影的提名。无论从任何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都是混乱不堪的。在故事,配乐,剪辑上都无法找出能够忍受的地方,是一种全面崩坏的状态,不存在任何从技术上分析的必要和可能。它像是那种以低俗手段来咯吱观众的二人转的串烧,不停地依靠人物反串来博取观众无奈的笑声,用已经过期三十年的喜剧手段蛮横粗暴地压榨干涩的笑点。而最可悲的是,这部电影还没有那种低俗的二人转看起来好笑,倒是在恶俗方面无所不用其极。

分手大师电影幕后故事(电影解说师分手大师)(5)

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就像这个社会一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垃圾,造就了一个无形中的文化垃圾场,而《分手大师》无疑属于这个垃圾场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批。关键问题还在于它没有任何回收利用的价值,掩埋处理掉都存在浪费土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