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秋节前,老同学聚会退休后天各一方,老来重逢不易看得出,大家拿这次聚会很当回事男士一个个穿的展枝舒叶,女性更是花团锦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老年人铁布衫的弱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老年人铁布衫的弱点
一
中秋节前,老同学聚会。退休后天各一方,老来重逢不易。看得出,大家拿这次聚会很当回事。男士一个个穿的展枝舒叶,女性更是花团锦簇。
年龄最小的男生来了,上穿一件领口大敞的圆领汗衫,下身是及膝短裤。我暗想,老弟这副行头,是不是有点那个?出席今天场面咋看咋不搭呀。
我想起奶奶常说的:“娃,邋里邋遢不但对不住个人,也不是抬举人的样子。”
现在,我们已到了说教孙辈的年龄。说什么呢?春华秋实各美其美,还是先说说我和同学。
二
我们美术系男生的着装爱好,改革开放前后,曾经历过大幅度地反转。翩翩少年时,着实喜欢上黄(旧军装)下蓝(蓝布裤)白墩子(白篮球鞋)。在万民同装千人一面的背景下,这黄、蓝、白悦目搭配,可以看出一抹低迷的亮色,却也品咂到一番无可奈何的乏味。无数青少年着装不由自主地趋同,个性不复存在,审美无从谈起。
上了大学,赶上好日子。我们总赶在校园新潮前沿:花格衬衣拦腰挽起,包臀喇叭裤拖曳地面,还有大摆风衣蛤蟆镜啥的。外系师生多有冷眼,也不乏热议。管他呢!我们自得其乐,乐道不同寻常的邋遢美。我们自鸣得意,声称非如此这般,不足以补偿花季的苍白。
渐渐地,眼袋像鼓起的钱包,头发像旱年的禾苗——看你看我,回想那些年那些事儿,真有意思。
三
暑假,准备带孙女去山区小县,见她换掉开窟窿的仔裤,我忍不住逗乐:“这就对啦!要不,叫县上扶贫办主任看到,说啥才好?”孩子大惑不解又无意追问。却原来,没有相近相似体验,幽默不能成立。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经常与同学交流,不要试图说服孩子放弃所好。想想咱上学的年月长发披肩,胡须连鬓,衣饰招摇,长辈频频指责,你我听进了多少?
看看下一代,从西装礼服,到乞丐衫;从宽衫短裙,到露脐装,摇曳生姿惹人注目。肯定有非议,不会少差评,但又能改变谁?反过来说,包容服饰多元化、个性化,不正体现着社会的进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斯言诚哉!
四
再回来说老人。我家楼下不远就是热热闹闹的中心广场。广场东南角,国标舞场地边,经常能看到一位风度翩翩的耄耋老者,头戴礼帽或巴拿马草帽,不同时节,更换不同颜色西服,浅褐、中灰、藏青,衬衣雪白,系着与西服同类色领带,很正装。我曾悄悄问舞者:“老人家是不是你们老师?”回答说大家都不认识他,老人从来不跳舞。
老人以进国家大剧院的礼仪,表达对国标舞的喜爱,显示对广场舞者的尊重,或许,还暗合一些青春记忆。舞者以高雅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对知音的感激,从而形成一种表现与欣赏的无言交流,一种直抵内心的互动。
老人着装仪态,使我想到一个词汇——仪式感。
仪式感,为寻常生活赋予不同寻常的趣意。是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高端形式,显示着主体的修养,体现了文明的尺度。当然,也有些仪式感是反文明的,比如黑帮投名状等,这里不说那些。
五
注重社会生活中的仪式感,须注重着装。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着装仪式感有不同范式。比如,七十年代贫困县的干部,讲究“走得慢,穿得烂”,为的是体现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便于和群众交流。八、九十年代,有条件穿整齐了,公务场合再穿烂衣服,则难理解其所以然。进入新世纪,社会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如果干部还显摆破衣烂衫,无疑是令人作呕的低级做秀。
在地方和机关供职多年,我和同事们一样,西装革履一直是出入公务场所的标配。退休了,着装规定没有了,可以更多享受居家休闲的自由——整洁清爽是为美,粗服乱发亦为美,主打睡衣、汗衫,甚至赤膊光脚未必不可。总之,自己觉得宽舒、松散就好。
如果来客人,如果去做客,特别是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就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终归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交往,总得有些仪式感,起码得随随大溜不是吗?
六
我插队地方农民有句土话“马是鞍张,人是衣裳”,说的是衣服对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性。老年人韶华渐远春光不在,风仪往哪里看?气质当然最重要,衣着也实实在在关乎示相。
体面着装,对得起自家,抬举了别人。体面,也可以看成是面子,面子是互相的。说话行事不顾面子,无疑会伤害对方,败坏临场气氛。
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不要穿戴什么,这个好说,通行的规范带有“广谱”性,人与人于此总有一定认知共性,比如吃筵席不趿拉拖鞋……至于怎么往好穿,就不好说了,鲜衣怒马各有所好啊。
我看好个性张扬,乐见随波逐流,接纳别出心裁。相信所以如此,才能张扬个性,穿出精气神。每个人的着装选择,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自身文化心理结构,取决于个体审美取向。老少爷们穿什么?怎么穿?包括出入公众场合的行头,属于“私人订制”,言者无须“替他人作嫁衣裳”。
话说回来,一些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事理,了解了解或许有益,比如,要搭,不要隔;还如,可以华丽,不能花哨;再如,取简约雅致,弃繁琐粗鄙;等等。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