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朋友都有哪些称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词语都有典故或出处,就连对朋友的称呼都不例外,比如管鲍之交、知音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等等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几个古代对朋友称呼的来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人对不同朋友的称呼?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人对不同朋友的称呼(古代对朋友都有哪些称呼)

古人对不同朋友的称呼

古代对朋友都有哪些称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词语都有典故或出处,就连对朋友的称呼都不例外,比如管鲍之交、知音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等等。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几个古代对朋友称呼的来源。

第一,管鲍之交。管鲍之交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故事。话说当年齐国国君齐襄王被人杀死,而不久之后,弑君篡权的人又被另外一个人杀死,所以齐国国内暂时就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的阶段。当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还分别在其他国家政治避难,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他们二人分别从各自避难之处赶往齐国。不同的是,公子小白当时获得了齐国国内贵族的支持,其中一个代表就是鲍叔牙。而当时辅佐公子纠的则是管仲。

为了让各自扶持的主子尽快赶回齐国继任大统,双方是你追我赶、奇谋别出。这时,管仲就主动地跟公子纠请缨,要去拦截公子小白,公子纠同意了。管仲他紧赶慢赶,终于在公子小白赶回齐国之前将他拦住。他提前埋伏于道旁,待公子小白的人马靠近之后,一箭将其射中。但未曾想公子小白命不该绝呀,还是让他提前赶回了齐国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之后,他就让鲍叔牙推荐宰相人选,谁知道鲍叔牙竟然向齐桓公推举了尚在鲁国避难的管仲,这管仲可是鲍叔牙的死敌呀,鲍叔牙竟然不计前嫌,惺惺相惜推举了管仲。管仲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发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而他也不负众望,成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后世之人每在夸赞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时,就会以管鲍之交来形容了。

第二,知音之交。知音之交说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有一次俞伯牙出使楚国,途中船行至汉阳口时,突遇风浪,小船被迫停在一座小山下来躲避风浪。到了晚上,风平浪静,俞伯牙抚琴弹唱了一曲高山流水,而在旁边打柴的钟子期听的是眉飞色舞、如痴如醉。后来这两个人促膝长谈,各尽胸怀抱负,发觉二人的思想观点、兴趣爱好十分相合,顾结为异性兄弟。后来他们分别相约四年秋天重见,可是等过了四年秋天,伯牙并没有等到子期前来相聚,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结拜的异性兄弟已经染病身死,于是俞伯牙抚琴痛哭,把琴摔了个粉碎,以表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这也就成就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一段佳话。

第三,忘年之交。忘年之交说的是孔融和祢衡的故事。成语出处南朝·宋·张骘《文士传》:“祢衡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忘年之交”。孔融出生于公园153年,祢衡出生于公元173年,他们之间相差了二十岁。当时的孔融已经四十岁了,而恃才傲物的祢衡才二十岁。但是祢衡虽然年纪小,他眼界极高,一般人他是看不上的,却唯独喜欢孔融和杨修。而祢衡和孔融两个人。更是一见如故,相谈得十分投缘。孔融也由此对祢衡非常赏识,并且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他们俩人结成了忘年的好兄弟,称为忘年之交。

第四,莫逆之交。莫逆之交形容朋友关系非常融洽,志同道合。其中莫逆指的是没有抵触,感情融洽,这出自庄子《大宗师》。说的是在战国时期,子嗣、子虞、子离、子来,这四个人在一起谈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四个人的观点竟然出奇的一致,他们相视一笑就成为了好朋友。莫逆,分析来看,就是没有背逆的意思,形容志同道合。

第五,就是君子之交了。君子之交好像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而是出自庄子的《山木》。其中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离。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说的是君子间的友谊就像是清水一样淡,小人的交情就像美酒一样甘甜。君子之间亲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小人之间没有利益关系,也就断绝了交情。

这句话很残酷地点出了人性的弱点,正如英国外交界的一句名言说: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谓君子之交,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真诚的交往,没有任何金钱、地位的附加值,平淡如水。好似旧时老友,多年不见,依然相见如故。而常人之教亦为泛泛之教,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更没有什么深厚情谊,只不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通相遇罢了。而小人之交呢,看上去是浓情蜜意的铁哥们,实则多为利益所驱使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在关键时刻一定会被击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这就是对于人际交往的最真实写照。那么看完了这篇文章,大家不妨想一想,你曾经那个最好的朋友现在在哪里呢?你们俩人有多少年没联系了呢?大家不妨在下方留言,一起来聊一聊。如果这个好朋友现在还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