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俊杰【绘墨如声】

反思型审美经验的双方(画者与观者)在开启审美活动之前,他们对即将面对的作品所持态度都是一致的——非功利性。

作为画者,动笔之前所要做的首先是对现实物象构成原则的否定,比如画一只牡丹,首先得排除真牡丹对艺术构思的干扰,只取真牡丹的构成原理(即物理),调动心中的意象将艺术的牡丹活脱出来,亦即“物理 我意=物象”,审美经验从物象的形里抽译出它的意境,此时的意境即主体的心境。表达了心境,意味着完成了审美,创作的过程亦即审美过程,因此,“审美经验是在感性领域中的无欲望的快感,它因此才是真正自由的快感。”

作为观者在未展开画卷之前,并不知道所画对象为何物,既一开卷,夺人眼球的并非牡丹本身,而是画者赋予牡丹以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人文诸质素,以及边缘学科的义理对观者此刻审美理想的照应与扣合,包括文学的、哲学的、美学的理念回响。被卷入的不是那枝牡丹,而是牡丹以外的非牡丹元素。

外行观者双眼直勾勾盯着那枝牡丹,内心发出“真像或不像我家后花园的那朵”。所以,中国的写意精神如一条龙脉,经由处它的灵光都会泽被到沿途的所有风景,撞在哪个艺术门类哪里就咸遂濡泽,沾光不少。书法、绘画、诗词、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园林概莫能外。中国艺术就玩着一个字——“意”。如果把“意”玩成了“真”,人们就会质疑“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吹牛,即便换作今天的快艇,一千里的路程当天也无法到达。

做人要实,艺术要虚,虚灵之“虚”,源自灵府。中国的书画,抬手动足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此“萝卜”往往靠彼“泥”供养着。就“萝卜”而“萝卜”,其结果非“真”即“实”,此乃死结。

6月2日

水洗萝卜和带泥萝卜(拔出萝卜带出泥)(1)

画名:晴岚染翠微

时间:辛丑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