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表达:1832年议会改革:近代英国一次重要的议会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及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有选举权;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及其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一名;对143个代表名额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的代表名额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机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民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1832年议会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术语表达:

1832年议会改革:近代英国一次重要的议会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及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有选举权;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及其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一名;对143个代表名额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的代表名额。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机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民主。

考情分析:

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获得了参政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为以后的改革扫清了障碍。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可谓是“光荣革命”后又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英国社会的新篇章,改革的顺利实施 英国整个19世纪称霸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国内政治基础。英国政治变革趋于稳定,不同于欧陆的国家,英国独特的前进道路使得英国历史呈现出较平稳的状态,这是功不可没的。由于1832年议会改革的成功及影响(对英国历史及世界影响)较大,因此也是热点考点之一。

学者观点:

李克正:在这些产业革命中岀现的新兴迁中心,工业资产阶级建立起了新的经济体制,大大扩充企业规模,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值其经济利益却受到土地贵族的排挤。他们利用议会中的优势,从极端的利己主义出发,制定了不利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法案、法律,其中尤为资产阶级不满的是1815年土地贵族操纵国会通过的《谷物法》,抬高国内市场粮价,使每个工人领得的工资仅能糊口,有时甚至不能果腹,他们怎能购买其它工业品呢?这就直接影响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润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另一方面,英国既然用《谷物法》筑起了关税壁垒,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为了自己的工业发展,防止英国商品场泛滥,相继采取了限制英国工业品进口的措施,以抵制《谷物法》的实行。这样,使资产阶级因国 内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而转向寻求国际市场的举措受挫。工业出口额锐减,这对于追逐经济利益为最高原则的工业资产阶级不啻是一个沉重打击,雪上加霜,自身利益的损伤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必须废除《谷物法》,而废除《谷物法》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改革选举法及改革议会制度,通过改革议会来获得自己的政治权利,建立起符合本阶级需要的政治新体制,实现本阶级的参与,以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在议会公开袒露、受到尊重,并最终得到保护。(1832年议会改革的经济背景)

在选区的划分上更是弊端丛生,极不合理。英国议会选举一直划分为市镇选区和郡选区,这两种选区,不管其地域大小,人口多少,基本上都向议会选派两名议员(威尔土地区除外)。就选区的范围而言,东南部和西南沿海各郡占优势,因为这些地区在中世纪时就贸易兴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仅怀特和康瓦尔两个郡的选区就等于北部八个郡的选区总和。但也只能产生两名议会议员,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在产业革命前北部的利物浦是一个不重要的市镇,曼彻斯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村落,伯明翰是一处荒僻的沙山。产业革命使它们都面貌一新,变成了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工业城市,却没有一个议会代表。理由很简单,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从未增加过一个有议员选举权的城市。在城市里,有的市镇由于人口的大量北迁已经衰落,成为无人或人口很少的居民区,被称为“腐朽市镇。然而根据旧的选举制度,各郡的农业区与旧市镇仍有选派的议员的固定名额。而这种“腐朽市镇”选区最典型的是苏格兰的布特村庄,村里只剩下一人有选举权,但仍保留着选一名代表去议会的权利,在选举日,这个唯一的选举者只能提自己的名,并煞有介事地附议自己的提名,付诸表决,然后一致通过,把他选入下议院的席位。与这种选区划分,议会名额分配不合理性相一致,选举的过程也是弊端丛生极不合理的。在市镇选区,土地贵族操纵着整个选举。在郡选区,整个选举更是为土地贵族所控制,按法令规定,英国的自由持有农拥有选举权,但由于他们都隶属于某个地区的贵族,并且实行公开化的投票,这样,自由持有农就只能根据土地贵族的意愿来进行投票。这些人成了“实际上是支配着当地居民的大土地贵族的囊中之物。(1832年议会改革的政治原因)

1832年的改革法案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改革腐朽市镇选区。法案规定,人口在2000以下的56个市镇被完全剥夺了下院中的席位。人口在2000——40000这间的31个市镇保留一个席位。这样就空出了143个席位,将其送给工业资产阶级。第二是选举权的改革。在各郡,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每年收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均为选民。在城市,房租收入每年达10镑以上的房主及每年交纳10镑以上房租的房阁,都可以享有选举权。工人及农村劳动者仍没有选举权。第三、投票方式的改革,过去的选举投票为15天,这就是为贿赂、营私舞弊、酗酒等行为制造了机会。法案缩短了这一过程,改为只限于两天时间。(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内容介绍)

程西筠:英国议会最早出现于十三世纪。在封建制度下,议会从属于王权。1688年政变后,英国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议会与国王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但是,由于英国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告结束的,所以议会的选举制度并未因其地位的变化而受到改造。在这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议会实际上控制在贵族地主、金融巨头等一小撮贵族寡头手中。这些早已向资产者方向发展的贵族寡头本身的经济虽然同工商业中等阶级的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为了保持既得利益和特权地位,他们却不愿后者分享统治权。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君主立充制的确立,资本主义有了巨大的发展,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也在变化。资产阶级通过这一系列的剥削和掠夺(圈地运动、争夺殖民地、罪恶三角贸易等),不仅聚敛了资本,而且得到了自由的劳动力和国内外市场,从而为产业革命的蓬勃开展准备了条件。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资产阶级,在要求迅速发财致富的同时,痛感政治上无权之苦。如果说在资产阶级革命刚结束时他们尚无暇顾及这一点的话,那么现在,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财富,他们不能再继续容忍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了。他们迫切要求参政以维护他们的利益。(纵向角度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几乎与产业革命的开始同时,就开始了以争取议会选举改革为主要目标的中等阶级激进派运动。他们成立组织,提出普选权、每年改选议会和改革选区等主张。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英王乔治三世为“暴君”的宏亮声音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曾一度促进改革运动高涨,这使执政的貴族寡头集团大为震惊。 到十九世纪初叶,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取得巨大胜利,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他们的财富惊人地增长,不仅比贵族地主的快得多,就是在资产阶级内部,工厂主也念来愈把金融贵族、商人、银行家等远远抛到了后边。强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同贵族寡头之间的矛盾更形尖锐。一度沉寂的中等阶级激进派运动重又高涨,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中等阶级激进派的主体。广大工人群众也积极投入斗争,鉴于斗争的历史经验,工人阶级在同中等阶级合作的同时,对他们也越来越怀疑和犹豫了。资产阶级为控制运动的领导权,竭力把工人群众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从国内、国际角度看改革背景)

1830年10月,威灵顿托利党内阁垮台,国王威廉四世授命辉格党首领格雷伯爵组阁。格雷在下院改革派支持下,组织起一个“和平、减政和改革”的新阁。入阁的主要是温和的辉格党人和托利党革新派,格雷内阁在改革问题上并不想走得太远。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想借助要求改革的力量削弱托利党贵族保守势力在政 治上的独占统治,夺回自己失去的权力,适当满足资产阶级及其他中等阶级的要求,以扩大辉格党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尽管由于托利党议员的反对,改革法案几度提出,几经否决,最后还是在改革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加上格雷内阁一再退让,降低最初提出的改革要求,改革法案终于得以在1832年6月经议会通过,并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1832年议会改革与政党斗争有关)

刘宜照:通过英国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见,和平改革的道路需要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人民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是统治者适时的让步。只有斗争而没有让步,冲突会变得越来越尖锐;但如果没有斗争,冲突虽然也不会有,进步却也没有了。英国走上和平改革的道路,是因为一方面人民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忍受了许多牺牲,经历了许多曲折;另一方面统治者在人民的意志已充分地表达,变革已不可避免时适时地退让,从而使得变革和平地进行。统治者在这种退让中并不是一无所得,英国的贵族可以一直存在到现在,就是这种退让的结果。1832 年议会改革表明民主政治也可以用这种逐步改革,和平渐进的方式取得成功。这以后,和平改革的道路就在英国畅通无阻了。(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