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的赵偃可谓拉足仇恨却不知天高地厚的典型,经常欺负年幼的嬴政不说,还挤掉了兄长赵佾继位,重用佞臣郭开,排挤宿将廉颇,放弃贤能的公子嘉并立娼女为后,其子赵迁(赵幽缪王)残害李牧,最终顺利亡国。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1)

▲《大秦赋》剧照:赵悼襄王偃

但在笔者眼中,这类脸谱化的面孔都不过是小说或影视作品里为体现“主角正义”而刻意为之罢了,显然有失偏颇。历史上的赵偃虽然不够英明,却并不糊涂。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不复硬抗秦人的实力,主导最后一次合纵的是楚考烈王,赵偃并没有报仇雪恨的勇气和举动,要么被甘罗忽悠献上五座城池,要么被王翦偷袭丢掉了邺城,屁都不敢放一个。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2)

然而赵偃的谥号中有个“辟地有德”的“襄”字,是不折不扣的美谥,凭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虽然干不过秦人,却逮着邻居们往死里揍,李牧庞煖各分别在燕国身上割下一块大肉,公元前241年的合纵联军也没有被秦人包饺子,而是全身而退并攻下齐国饶安,加上魏国送来了都市级别的邺城,赵国的领土必定是增长的。

“悼”谥则有“中年早夭”之意,赵偃不过干了9年,苛求他中兴赵国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了,从盖棺定论来看赵国上下还是比较认可的。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3)

▲毛遂:这口黑锅我真的不背

至于春平君被秦人扣留事件《史记》上的确有记载,但原文说的是“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妒之”,身为君王随从的郎中岂敢嫉妒储君?所以春平君不过是一个备受赵孝成王喜爱的宗室随从而已,并非嫡系,争位一说更无从谈起。

而欺负少年嬴政一事更是荒唐,赵偃远远年长于嬴政,再者堂堂一国储君何须在卑微的质子面前刷优越感?嬴政在邯郸的确无依无靠,贩夫走卒亦可欺之,根本无需贵胄出马。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4)

所以,《大秦赋》里的编排唯有重用郭开和立娼女为后才是真的,这直接导致贤明的公子嘉无缘赵王之位,继任者赵迁则是一位史诗级别的败家子。

总之,秦人一统天下之势依然不可阻挡,赵偃父子根本不具备力挽狂澜的实力,但如果是几位先君的话则未可知,且来回顾一下吧。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5)

▲典韦:曹操口中的“古之恶来”

话说秦赵本是一家,始自纣王亲信蜚廉的两个儿子:兄长恶来和弟弟季胜,一支在西陲替天子养马,一支在晋国为臣。后来各自翻身,秦人借平王东迁立国,赵简子则在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攻灭智氏,虽未封侯却是不折不扣的晋国主人,可惜后来因为继承人问题而令魏氏做大,魏文侯斯领着三晋联盟东征西讨,成就了战国第一代霸主。

彼时赵人并未吃亏,可惜后来联盟破裂,魏惠王罃于公元前354年包围并击破邯郸,因齐国相救而幸免亡国,赵肃侯去世时五国联军“奔丧”,试图瓜分赵国,可见当时赵国的国力不过尔尔,可能连后来打酱油的“劲韩”都比不过。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6)

好在赵人很快等来了救世主武灵王,一番“胡服骑射”的操作令赵国的军事实力迅速上升,攻灭中山、击退燕魏,苏洵也曾言“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不可一世的秦锐士在长平折损过半,算上瘀与和邯郸之战也足足留下了数十万之多,都有赖于赵雍留下来的家底。

当然了,赵国的经济和农业的确没跟上,遇上持久战和山地战定会吃瘪,反之遭遇战则从来不怵。但赵雍已经足够优秀,一方面东方六国不具备彻底变法的国情基础,另一方面邻居们也不会让赵国从容完成变法。须知涅槃之前都有虚弱期,秦人能够凭借地缘和外交扛下来,而韩国申不害变法则被魏武卒一锅端了。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7)

此外赵雍曾假扮使臣与秦昭襄王面对面,后者发觉“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颇有同道之感;也曾谋划“云中、九原直南袭秦”,试图从翻版犬戎灭西周的战略,可惜因建储问题而被赵人果断抛弃,以致饿死沙丘,还不依不饶地追加了“灵”这一顶级恶谥。

此后九岁的赵惠文王何继位(前299年),本着“君王太小,以后不记得功劳”的原则,赵国上下暂停了扩张的步伐,待到他亲政之时正好赶上了“五国伐齐”事件(前284年):齐愍王跟燕人结下的梁子,秦人暗中作祟,赵国倒是捞了一大票好处,攻城略地不说还取代齐国成为了东方六国之首。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8)

当然,赵惠文王更广为人知的当属蔺相如和渑池之会,彼时赵军主力还在齐国,秦人却趁机攻下了赵国两国城池,没做好决战的准备的双方索性坐下来好好谈。

从结果来看,赵王鼓瑟,秦王击缶,赵军严阵以待,秦人不敢轻举妄动,赵亦不曾割让城池,看似平手,实则完败。首先从“完璧归赵”事件和渑池会盟的主动挑衅来看,秦人在心理上全面占据上风,赵人看似硬气,实则被动防御,只能勉强找回场子;其二秦人攻赵及会盟都不过是虚晃一枪,稳住赵国之后大军迅速南移,攻破郢都,收下了楚人半壁江山,巩固了东出之势。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9)

当然这也怪不得赵何,六国从来不是一条心,如果谈判不成立,无非是秦人稳住楚国,长平之战提前爆发而已。秦楚鏖战的确是赵国的机会,然赵武灵王在位或许会冒险一搏,可惜赵惠文王空有文臣蔺相如、平原君,武将廉颇、赵奢,此后在华阳之战中大败亏输,两年后赵奢又在阏与之战击破十万秦军,算是优秀的守成之君吧。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10)

公元前266年,42岁的赵何英年早逝,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丹继位,这个倒霉孩子一上台就遇上了长平之战,赵军主力被一扫而空。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11)

▲上党号称“天下之肠”,“以天为党”,秦人得之可肆无忌惮的俯冲攻击东方六国。

上党不该接盘吗?说这话的人都是外行,哪怕是瓶毒药也要仰头喝下去!硬抗是对的,秦国若败也要回到解放前;选择赵括挂帅也没毛病,不要被“纸上谈兵”给骗了,赵军完全是因为饿极了才会上白起的套。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12)

真正的失误在外交上,虽然东方五国都有坐山观虎斗之心,但范雎及时散布赵国的求和之举的确给了他们不掺和的理由--毕竟谁都得罪不起。不要说合纵联军,赵人连一颗粮食都没有借回来,赵丹无奈之下方派遣赵括孤注一掷,最终主场作战竟被人包了饺子。

好在赵丹成长迅速,他先是硬气地拒绝履行割让六座城池的盟约,又带着邯郸百姓坚守三年致使秦军疲惫不堪,此时李牧的二十万边军纹丝不动,赵人玉石俱焚的决心可见一斑。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13)

后面便是“窃符救赵”之事,六国联军一鼓作气将秦人压回了函谷关,三代秦王数十年开疆拓土毁于一旦。但因为元气大伤,赵丹在位之年未能再次与秦人交手,只是将燕国追着揍,其谥号“成”有“安民立政”之意,即抚慰了赵人的创伤,也是一位不错的守成之君,只是较之惠文王时代的四邻不侵有些逊色罢了。

公元前245年,赵丹步先君后尘而早逝,继位的赵偃赶走了廉颇,却还知道重用李牧,这位最后的名将在打疼匈奴之后成为了秦统一天下的最后障碍,先是在前233-232年两度击败秦军,又在三年后以一半数量的军队力拒王翦的灭国大军,望洋兴叹的秦人不得已采用离间计,赵王迁在郭开的挑拨之下自毁长城,此后虽有公子嘉在代地的苟延残喘,赵国的灭亡却毫无悬念。

大秦赋中赵王为什么突然死掉(史册上的赵偃未必昏聩)(14)

▲想在河北平原上击败李牧,怕是白起复生也不行(大概率平手)。

史载赵迁行为多有不端,大抵《大秦赋》里他老爸的那副德行相当,赵亡后被追赠为“幽缪王”,与史上诸多昏君齐名,的确恰如其分。

纵观赵国历史,历代君王除赵王迁之外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却有着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尤其与同宗的“六世之余烈”以及千古一帝对比更是相形见绌,赵国之亡既是东方六国走向没落的缩影,也隐隐验证了苏洵《六国论》的判断: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