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实践课(心意尽到自生情)(1)

人文教育实践课(心意尽到自生情)(2)

为什么正月初五,按中国的传统风俗,叫“破五”?中国人过年时为什么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呢,还有哪些风俗和忌讳?这些风俗有什么来历?

刘一达老师结合生活实际,介绍具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请客吃饭的礼仪,聚餐时的座次、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送礼的礼节等,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些礼节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避免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节目完整版收听,请登录云听APP。

阅读之声出品

心意尽到自生情

我笑着问道:“你知道什么叫‘堂头’吗?”

小宁道:“‘堂头’?以前从没听说过。”

我说道:“也难怪,这是个老词儿。‘堂头’就是过去餐馆酒楼看堂的,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餐馆酒楼的值班经理或领班。”

小宁笑了笑说:“其实‘堂头’的说法也蛮好的。”

我说:“你知道吗?老北京的餐饮业有一句行话叫‘一堂二灶三先生’。‘一堂’指的就是‘堂头’。”

“‘二灶’呢?”

“‘二灶’说的是掌灶的厨师,‘三先生’就是现在的会计,过去人们通常管会计叫‘账房先生’。”

小宁问道:“为什么把‘堂头’放在第一位呢?”

“因为‘堂头’的位置非常重要。这个饭庄、酒楼能不能‘火’起来,全要靠‘堂头’能干不能干,其次才是厨师,再其次是‘先生’。”

小宁笑道:“‘堂头’这么重要呢?”

我对她说:“你看过‘人艺’演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吗?那部剧里有个‘堂头’叫常贵,最初是老演员林连昆演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掌柜的让他报菜名,他一口气儿能把几十道菜的菜名报出来。”

人文教育实践课(心意尽到自生情)(3)

刘一达,北京人,从1978年文章见报,至今已经创作出版诗歌、散文随笔、纪实文学、长篇小说、影视和话剧剧本等80多部、1800多万字,作品已形成典型的京味儿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其京味儿小说语言已被列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课堂》播出时间

文艺之声FM106.6/每周日 22:00

阅读之声AM747/

每天 6:30、13:30、20:00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