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鲁韵的雅俗共赏(齐风鲁韵厚重天成)(1)

红陶兽形壶

齐风鲁韵的雅俗共赏(齐风鲁韵厚重天成)(2)

颂簋

齐风鲁韵的雅俗共赏(齐风鲁韵厚重天成)(3)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齐风鲁韵的雅俗共赏(齐风鲁韵厚重天成)(4)

郑燮《双松图轴》

山东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新馆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现有藏品总数达21万余件,尤以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简牍、汉画像石等最具特色。

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是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发现的精美器物,新石器时代器物中的杰出代表。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器型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型。全器构思巧妙,虽是实用器,却不失艺术情趣,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陶器制作水平进入到可以突破写实,进行自由创作发挥的阶段。

颂簋

簋为盛食器,本为“百姓日用”的普通器物,青铜时代成为最常用的礼器,为社交、祭祀、殡葬等重大活动必不可缺。鼎盛放肉食,簋盛放谷类素食,二者组合,体现了荤素搭配。

山东博物馆馆藏颂簋,高30.1厘米,重13.2千克。制作于西周晚期,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垂珥。颂簋的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0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其造型庄重、铸工精良、纹饰瑰丽、铭文秀美,是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40多年前,临沂地区卫生局在银雀山施工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考古人员在墓内发现了漆木器、陶器等随葬品,还看到一根竹片从积水中漂浮上来,在不经意漂洗竹片上的泥浆后发现上面有“齐桓公问管子曰”几个字,不禁兴奋地大喊:“这是古代的竹简!”

与这座汉墓仅仅相隔几十厘米,又发现了二号汉墓,同样出土了一批竹简。长期浸泡在淤泥中的竹简因连缀的编绳已朽断无存,皆散乱失次,有的简体残损严重。考古专家用毛笔蘸着清水一点一滴地耐心冲洗,竹简上的字迹逐渐显出,被尘封的历史重现在世人眼前。两年后,简牍整理工作结束。后来,这批简牍入藏山东博物馆。

银雀山一号墓共整理出竹简4942枚,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简长27.6厘米,短简长约18厘米,还有少量木牍。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枚,简长69厘米。这些简牍包括四类书,其中兵书数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2000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意义重大。

郑燮《双松图轴》

《双松图轴》是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纸本设墨,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郑燮,号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兰、竹、石闻名。《双松图轴》是郑燮在乾隆二十三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树旁是几杆细竹及怪石、兰花。竹子清瘦,孤直,墨色水灵,浓淡有致。构图上,松、竹、兰、石和题诗错落分明,相互映衬。松、竹、兰花、怪石组成的画面,别具一番自然情趣。这件作品书、画俱佳,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更多展品

亚醜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正反两面有铭文“亚醜”二字,器身透雕作张口怒目的人面纹,生动传神。

鲁国大玉璧:外径32.8厘米,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玉器精品,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甲骨文:馆藏5425片甲骨,有1000多片一级品,大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4片为特级品。

蛋壳黑陶杯:高17厘米、口径11.7厘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最薄处只有0.1—0.2毫米,其余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重则不超过70克,薄如蛋壳因此得名。

东平汉墓壁画: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

图片由山东博物馆提供

■小贴士

山东博物馆位于济南市经十路。内有《山东历史文化展》《明代鲁王展》《考古山东》等9个常设展览,每年举办临时展览和对外巡展30余个,还推出了“孔子学堂”等特色教育品牌和文创产品千余种,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3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