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方法(名家谈茅盾)(1)

本 文 约 21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文 | Da.Qian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方法(名家谈茅盾)(2)

他的小说紧贴现实,善于刻画复杂的人物心理,全面深入地表现各种矛盾斗争,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其中《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

茅盾先生不仅自己热爱写作,还关心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了鼓励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他在病逝前将所存25万元稿费全部捐献出来,设立文学奖项。现在,茅盾文学奖已经成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此外,他还专门为学习写作的小朋友们写了一本小书,叫做《怎样练习写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生活经验,抒发真实的感情

“作文的目的是练习写作,并不是默写他所已知的知识。而要练习写作,要增进写作的技巧,则最好是让他去抒写一些以生活经验得来的东西。”

写作是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写作反应的对象是客观的事物,也就是矛盾先生所说的“生活经验”。同时,写作也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必须要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前阵子,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孩子因写不出作文而急哭的视频。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老师让孩子们写上学或者放学路上见到的风景,孩子觉得自己家离学校太近了,根本写不出什么风景,委屈哭了。

茅盾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方法(名家谈茅盾)(3)

评论区已经脱离作业“苦海”的大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评论,“这孩子也太实诚了,我小时候的作文都是编的。”“主要是词汇量少,不然一扇门就能写两百字。”“抄作文选,抄多了就会了。”这体现的就是学生作文的普遍问题: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真实感受,写不出作文,只能机械地背诵好词、好句、好段搭配不同作文主题,创造出万能公式。写作时,根据题目东拼西凑,好似“鹦鹉学舌”,只为完成写作任务。

对此,茅盾先生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他认为写作材料是平时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如果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的时候临时去找,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所以,平时就要多多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积累丰富的素材,自然会有浓郁的感情可以表达。写作时,选取让自己印象最深,情感最激烈的事物,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字句表达出来,就不会因为无话可说而苦恼了。

“描写”是一个“形象化”的问题

“描写并无方法,而且不可能有方法。所谓‘描写’,用文艺的术语来说,只是一个‘形象化’的问题。”

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为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写出作文,而生动形象的“描写”则可以让作文鲜活起来,写好作文。在作文中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白描、衬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有学者收集整理,编出了《文学描写辞典》方便大家学习。

茅盾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方法(名家谈茅盾)(4)

根据茅盾先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如何描写时,有两种常见的误解。第一种是以为“描写”依赖于华丽的词藻,只要形容词用的多,就是描写得好。但大量的形容词会显得文章十分累赘,而且这些形容词被大家频繁使用,往往缺乏新意,不仅不能为作文添彩,反而会弄巧成拙。

第二种是把“描写”与“故事”分离,以为故事是一篇作品的骨架,而描写则涂饰上去的油彩。事实上,描写不是简单地加点背景颜色,而是融合在整个故事中,将故事中抽象的人、事、物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笔下的世界。

在茅盾看来,单纯地学习《汉语描写词典》是不可能学会描写的,只有避开这两种误区,反复练习,坚持写作,熟练地运用语文文字,才能知道如何准确生动地描写。

茅盾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方法(名家谈茅盾)(5)

在这一点上,茅盾先生做出了榜样,他终生写作,即使晚年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不能长时间伏案,也每天坚持写八九百字,让人不得不叹服。

情感宣泄在前,逐字推敲在后

“毫不可惜地删掉那些不好的东西,不厌其烦地修改,要像兑换商人辨别银币的真度一般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老舍也说过会反复读,反复改自己的文章。几乎所有的作家在聊写作时,都会提到修改的作用,他们一致认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茅盾先生也一样,但他主张先宣泄自己的情感,再回过头“推敲”。

写作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即兴创作,所谓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茅盾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方法(名家谈茅盾)(6)

因此,在开始写作时,不要迟疑,也不要徘徊,相信自己当时写出来的句子就是最妥当的。一鼓作气,把自己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全都写下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像《真实的林肯》的作者说的那样:“绝对不要不断地回头去反复纠结初稿。”

宣泄了自己的激情,完成初稿之后,就得立刻改变态度。回过头,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一段,都要十分苛刻地审查,一一修改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发现初稿的问题太多,不用灰心,慢慢进步;如果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修改,如何解决,不妨放一放,读一读书,学习别人的文章,可能会找到灵感。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唯一的法门就是多修改,一而再,再而三,永不倦怠。如果没有反复的修改训练,其他的方法和技巧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得进步。

-END-

责编 | 杜普

编辑 | 墨语

实习编辑 | 裕子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