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说到养育孩子这件事,不同家长有不同的经验,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生来就带有不同的性格特质,用等同的方法教育,自然不可取。

有的孩子生来胆大、无法无天,多高的梯子也敢爬;

有的孩子规规矩矩,父母说不能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还有一类孩子,让父母无比头大。哪怕在一些正常场合下,也表现得十分胆小,甚至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退缩。

比如一群小朋友在楼下的沙堆玩,孩子却更愿意缩在你的背后;课堂上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脸能红到脖子根,完全失去思考能力;孩子怕黑,怕独身一人,甚至怕各种声响。

总之,对生活中无论陌生还是熟悉的场景,都十分敏感,仿佛处处都存在危险。这样的孩子,胆小慢热又容易退缩,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信勇敢、落落大方,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1)

当然,父母会问:既然这是孩子的天生特质,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强行改变,而应该给予接纳和尊重呢?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胆小慢热与内向的区别。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2)


​01“不推”——被动等待

首先,内向是外向的反义词,是孩子天生不愿意与人沟通的特质。

而胆小慢热,是孩子的一种倾向和表现,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得极为焦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与人沟通。

只是,由于内向的孩子也时常会表现出胆小慢热的特征,因而容易让人将两者混为一谈。

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一书中这样写道:内向的孩子会预料到自己可能不喜欢这种场合,但未必会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而胆小羞怯的孩子,内心有种期待性焦虑,他们可能会尝试着和别的孩子进行沟通,但已经在心中预先做好了不受欢迎的打算。

可知,胆小慢热型的孩子,实际上希望自己能获得勇气,只是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已。

因而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尽力帮他战胜焦虑,并模拟练习与其他孩子相处的技巧。

在这类型孩子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父母如果不在后面推一把,孩子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获得勇气,家长不能被动等待。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3)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4)


​02“强推”——强迫锻炼

但说到这里,家长们还有一个常犯的误区——强迫锻炼,推得太过用力。

什么叫推得太过用力呢?不少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胆小就应该多锻炼,于是带他去爬高山,甚至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

所谓过犹不及,这种强推的方式对改善孩子的胆小而言是否有用,的确需要认真思考。

用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

胆小的小男孩,害怕鞭炮的声音,于是每次在别人放鞭炮时,都会用手捂住耳朵。

爸爸认为他是个男子汉,胆小的话,长大后怎么能成事?于是,他决定锻炼孩子的胆量,除夕夜专门把孩子带到外面听鞭炮声。

孩子想转头回家,却被爸爸按在原地不动,更不许他捂耳朵。

鞭炮声响过后,爸爸说:你看,鞭炮没有炸到你吧?一点也没事,不用害怕!

大年初一晚上,爸爸又带孩子出去听鞭炮声,可现实完全与预想中相反。这次,孩子一听到鞭炮声,就直接蹲到地上缩成一团,全身瑟瑟发抖。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5)

读到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会想,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强行逼迫孩子呢?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往往自认为没错,孩子的胆量没被锻炼出来,是孺子不可教也。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6)


​03“轻推”——给孩子锻炼的勇气

事实上,对待胆小慢热型的孩子,父母如果想培养他们的胆量,不推或强推都是有失偏颇的。

在科恩的名作《游戏力》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轻推。

这是介于狠心强推和心疼不推之间的一种方式,是告诉孩子:没事,你往前迈一小步吧!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你的身边。

心理学上认为:当孩子遇到挑战时,内心其实正处于摇摆状态,他既想克服挑战,却又对未知充满恐惧。

如果不推,畏难心理就会起作用,让孩子原地踏步。如果强推,孩子就容易折断,甚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如孩子害怕鞭炮声这个例子,学会轻推的父母会这样说:

宝宝,鞭炮声这么大,你是不是很害怕呢?妈妈能理解你,但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看到那么多孩子一起在外面玩,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呢?如果不尝试一下,真的好遗憾呀!妈妈和爸爸今天都待在你的身边,会保证你不受伤,哪怕晚上做噩梦,我们也会抱着你,你可以先试着听一下吗?如果依然觉得害怕,可以告诉妈妈,让我们一起来克服恐惧,好不好?

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推动”的方式,会决定其不同结局。而轻推就是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鼓励他往前迈进一小步。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7)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8)


​04如何把握轻推的临界点?

但难点在于,如何找到轻推临界点?

就像每个孩子对疼痛和压力的承受能力不一样,关于恐惧的临界点,要首先来看看孩子面对恐惧时的4种常见反应。

■极力逃避:想要马上远离。

■情绪失控:比如第二天小男孩听鞭炮声时蜷缩成一团的表现。

■咬紧牙关:尽管极为害怕,但还能保持起码的镇定。

■直面感受:慢慢体会并尝试处理自己的恐惧感受,一步步接近害怕的事物。

而临界点,就是极力逃避与情绪失控的交汇点。这时家长要做的是马上安抚孩子,让他们的情绪平静下来。

在情绪失控左侧的极力逃避阶段,父母不能因为心疼就轻易妥协,而要轻轻地推着孩子往前走。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9)

咬紧牙关和直面感受,都是孩子尝试变勇敢的行为,但直面感受多了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接纳和陪伴。

在临界点上,给孩子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才会让孩子用于锻炼胆量。当然,这需要父母在养育经历中持续积累和观察,毕竟临界点并非固定不变的。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10)


​05使用轻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解除孩子脑中的安全警报

专研情绪自控的神经学家Allan Schore博士表示:由于孩子的神经机制尚未发育完整,因而面临较大的困难时,无法有效调节本能冲动造成的巨大压力,需要成人的帮助。

换句话说,在孩子因恐惧产生巨大压力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试着解除他的安全警报。

而这一步的关键就在于共情,即父母真正意义上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并代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平复焦虑与恐惧

做完解除安全警报的第一步后,家长要试着让孩子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缓和下来。

《全脑教养法》中提出过一种方法叫觉知之轮,即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焦虑转移到呼吸上,并在其他愉悦的感觉中“神游”,降低焦虑。

因而,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深呼吸,并回想以往愉快的经历。

引导慢热的孩子(培养慢热型孩子的胆量)(11)

3)事后复盘

轻推时,还要注意随时和孩子保持联结,避免情绪失控,并持续温柔地将孩子向前推,避免他产生逃避情绪,可参考下图。

整个过程需要父母付出充足的耐心,孩子才能随时感觉到自己安全。

之后,父母再带孩子进行复盘,让他记住自己克服挑战后,心中的那种愉悦感受。通过放大成就感,减低孩子的负重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能不再那么恐惧了。

孩子并非蜗牛,只是暂时被困在蜗牛状态里,被动等待或强迫锻炼,推的力度都不够准确。只有找到孩子的临界点,持续轻推,才能让他逐渐迈向勇敢。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