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山东齐国故都临淄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故事,在《晏子春秋》《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中,均有记载。因而,“二桃杀三士”有三个版本。

《晏子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传记文学集或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作者为兼有儒、墨思想的稷下先生(可能一人,也可能是多位作者)。“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记载在此书第二卷《内篇谏下》的第二十四章,题目是《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

《喻世明言》,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一1646)编撰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为《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后重印改名为《喻世明言》,约出版于1621年前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记载在此书第二十五卷,题目是《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东周列国志》,是成书于清代的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对《列国志传》加以修改订正,润色加工,成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新列国志》又作了一些修改,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此书第七十一回,以《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为题,讲述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晏子春秋》《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三部书对“二桃杀三士”的讲述,故事情节大体相近,但细微处仍有诸多不同。

晏子二桃杀三士故事是真的吗(齐国故事二桃杀三士)(1)

三士冢,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南关村南

第一,关于晏婴劝谏齐景公铲除三士的原因,三个版本各有说法。《晏子春秋》主要是说三士“无礼”“无义”;《喻世明言》除了说三士“无礼”“无义”之外,还加了“三士反对齐楚议和”的情节;而《东周列国志》则进一步添枝加叶,增加了三个情节:一是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结为兄弟,自号“齐邦三杰”,开始拉帮结派,不利于国家大局;二是朝中奸佞之臣梁邱据,为扩大势力与三士勾结,有发展为黑恶势力的苗头;三是齐国田氏家族陈无宇(田无宇)已经显现收买民心、夺取政权的野心,田开疆与陈氏是一族,任其发展将成为国家之患。

第二,杀三士的场合,发生了变化。由《晏子春秋》中齐景公赏赐桃子,三士自杀具体地点不明确;到《喻世明言》中齐楚议和、楚王来访、齐楚君主在齐都临淄欢宴;最后变成了《东周列国志》中鲁国国君鲁昭公和鲁相叔孙婼一行来齐国访问,齐景公和齐相晏婴在齐都临淄宫廷内款待鲁国君臣的国宴上。

第三,桃子的数量,亦有变化。《晏子春秋》中是两桃,到了《喻世明言》中,成了五桃:楚王吃一桃,齐景公吃一桃,晏婴吃一桃,剩下二桃,大臣们论功食桃。而到了《东周列国志》则成了六桃:齐景公、鲁昭公、齐相晏婴、鲁相叔孙婼各吃一只桃子,还剩两只桃子,提议诸位大臣论功食桃。

第四,三士的名字,在三本书中不一样。《晏子春秋》中的三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喻世明言》中的三士是:公孙接、田开疆、顾冶子;而《东周列国志》中的三士是: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

第五,三士表功的顺序、内容各有不同。

《晏子春秋》中,第一个表功的是公孙接,其自述的功劳是“一杀野猪,二杀乳虎”;第二个表功的是田开疆,其自述的功劳是“两次退敌”;最后表功的是古冶子,其自述的功劳是“黄河斩鼋救主”。

《喻世明言》中,第一个表功的是田开疆,其自述的功劳是“在桐山杀死猛虎,救过君主”;第二个表功的是顾冶子,其自述的功劳是“黄河斩蛟,救过君主”;最后表功的是公孙接,其自述的功劳是“曾于十万军中,救过君主”。

《东周列国志》中,第一个表功的是公孙捷,其自述的功劳是“在桐山杀死猛虎,救过君主”;第二个表功的是古冶子,其自述的功劳是“黄河斩鼋,救过君主”;最后表功的是田开疆,其自述的功劳是“奉命伐徐,斩其名将,俘甲首五百余人,使徐国、郯国、莒国臣服,奉齐景公为盟主”。

第六,三士自杀的顺序也各个不同。

《晏子春秋》中是:首先,公孙接、田开疆还回了桃子,两人同时自杀;然后,古冶子认为自己不仁不义,不死无勇,自杀而死。

《喻世明言》中则是:首先,公孙接无桃,生气自刎;然后,田开疆、顾冶子为了义气,自杀身亡。

《东周列国志》中,变成了:首先,田开疆无桃,生气自刎;然后公孙捷、古冶子为了义气,自杀而死。

晏子二桃杀三士故事是真的吗(齐国故事二桃杀三士)(2)

河南南阳出土的“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石

通过比较“二桃杀三士”的三个版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一个好故事,自古至今,有其自身的演变发展过程,经过了历代作者的“添枝加叶”,艺术加工,才变成今天的样子。总体趋势是故事情节由简单到复杂;人物形象由抽象模糊到丰满鲜活;思想内涵由肤浅单薄到深刻厚实。

2.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晏婴劝谏齐景公铲除三士的原因,在三个版本中有不同说法。《晏子春秋》的作者,主要强调三士不守规矩,不讲礼仪,在个人修养方面较差;而《喻世明言》的作者,则将三士的缺点由个人修养缺陷扩大到反对国家外交政策;《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则进一步拓展,全面、深刻地点明三士危害国家、图谋反叛。由上述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二桃杀三士这个事件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的结论是:三士害国、叛国,是最大的错误。晏婴为国巧计除凶,正义果敢,有勇有谋。一句话,国家利益至上。

3.三士表功的顺序、内容,在三个版本中各有不同,也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作者不同的功绩观。《晏子春秋》的作者,认为古冶子 “黄河斩鼋救主”功劳最大,体现了齐文化尊贤、尚武的精神;《喻世明言》的作者,则认为公孙接 “曾于十万军中,救主”功劳居首,这体现了作者爱国、忠君的思想;《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将田开疆 “伐徐、提升齐国地位”的功劳列为第一,说明作者的功绩观,跳出了“忠君”的窠臼,将“爱国”置于崇高的位置,更具有现代性和公义色彩。

晏子二桃杀三士故事是真的吗(齐国故事二桃杀三士)(3)

山东嘉祥出土的"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石

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有三个版本,

作为临淄的齐文化研究开发工作者,在三士冢前,

应该给外地的领导、专家、游客,讲哪个版本呢?

我们认为,

还是应主要讲、重点讲《晏子春秋》中的版本。

其他两个版本,

最后可捎带着讲一下,不做重点讲述。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

1.《晏子春秋》是产生于临淄、临淄稷下先生写的齐文化经典著作,里面的故事大多来自齐国政府档案和古代临淄民间传说。其他两本则不是。所以,临淄人应主要讲《晏子春秋》中的版本。

2.《晏子春秋》产生于战国,与晏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相去不远,更接近历史真实。而《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则产生时间较晚,离历史事实较远。讲早不讲晚,讲源少讲流,所以应主要讲《晏子春秋》中的版本。

3.按古籍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晏子春秋》属于“史”部中的传记类,而《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则属于“集”部中的小说类。“史”比“集”更接近历史真实,故应主要讲《晏子春秋》中的版本。

(作者:韩伟东、姜健)

晏子二桃杀三士故事是真的吗(齐国故事二桃杀三士)(4)

(编辑:岳希磊 ;编审:姜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