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真实故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罗贯中三国演义真实故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自我讽刺)

罗贯中三国演义真实故事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

书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把诸葛亮传的神鬼莫测,三顾茅庐也是传为佳话,书中以蜀汉为正统,刘关张为主角,兄弟情深,驰骋天下,快意恩仇。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曹魏占据中原,势力庞大,最后一统天下,为什么罗贯中却以蜀汉为正统呢?是否有在书中找寻存在感为失败找借口?

解开这一点,我们要看看作者罗贯中处在什么时代,干过什么事。

元末,大小农民起义军数不胜数,经过残酷的兼并重组,最后剩下三股势力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

而罗贯中就是这三股势力中吴王张士诚的幕僚,也有传闻说是军师,张士诚是三股势力中最富的,陈友谅是最强的,朱元璋是比富比不过张士诚,比势力比不过陈友谅,最后却是朱元璋采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横扫天下。

罗贯中作为张士诚一方势力,恐怕多有不甘心不服气的心理。

同时,张士诚作为最富有的一方小势力对待罗贯中这种有才气的人应该是礼遇有加,颇为器重,奈何天时地利不占优,最后被灭,这都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和张士诚势力又是何其相像,都是势力最小的一方,同样是落寞收场。

罗贯中这样的背景以蜀汉为正统就不言而喻了,大胆猜测诸葛亮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自我化身,描写的通神入化。

但诸葛亮的结局却是六出祁山而以失败告终。

再说另一个谋士卧龙凤雏中的凤雏庞士元庞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也是一个悲剧收场,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三国志中庞统死于攻城战,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死于落凤坡,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庞统都是得不到刘备重用,对待庞统一直都是不冷不热,甚至偏冷淡,唯一有记载给刘备出谋划策就是取西川时上中下三策,庞统也算对蜀汉有大功。

那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认为罗贯中充分理解了庞统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相貌不佳,但才学兼优,却领一个县令,心中有不甘,经人推荐拜为军师,一心证明自己的才学,最后却抵不过命运,难逃一死。

落凤坡这个地名有命中注定之意,个人认为是罗贯中对隐士高人的暗讽之意,也是种自我讽刺,自命不凡,才高八斗,又能怎么样,不还是抵不过命运,抵不过时代潮流大势。也是对时代的哀鸣,对读书人的自我嘲笑。

总结:选择对了,成功是必然的,选择错了,一切皆是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