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公认的说法是“三分是虚,七分是实”,这一评价大体公允,作为小说而言其真实性已经很高不过个人认为三国演义的“真实”并非是真假的真,而是其改编必有所本,很多时候虽然是改写甚至是直接引用史料,但写出来的却是和原版完全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扩展,而有的只是将原版引为背景,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国演义到底虚构了多少事实?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到底虚构了多少事实(三分虚幻七分真实)

三国演义到底虚构了多少事实

三国演义公认的说法是“三分是虚,七分是实”,这一评价大体公允,作为小说而言其真实性已经很高。不过个人认为三国演义的“真实”并非是真假的真,而是其改编必有所本,很多时候虽然是改写甚至是直接引用史料,但写出来的却是和原版完全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扩展,而有的只是将原版引为背景,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

虽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认为是罗贯中,但罗贯中到底写了本什么书并没有人知晓。三国演义目前保存有三十多个版本,通行的毛本演义是在清朝初年才成书的,最早的刻本嘉靖壬午本则是在明朝中后期成的书,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与之相差一百多年。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不过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藏着惊喜的书,越是熟悉史料,越容易在重读时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彩蛋,其中包含一些在网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说刘备到底是讨黄巾立功做的官还是讨伐张纯立功做的官,三国志记载刘备是靠讨黄巾当上安喜县尉,典略则记载是靠讨伐张纯当上了安喜县尉。三国演义里写刘备讨伐黄巾当上安喜县尉后因为鞭督邮的事件辞官,接着又把刘备讨伐张纯的事写了进来,将两种说法融为一体。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步骘曰:“曹操久欲篡汉,所惧者刘备也;今遣使来令吴兴兵吞蜀,此嫁祸于吴也。”权曰:“孤亦欲取荆州久矣。”骘曰:“今曹仁现屯兵于襄阳、樊城,又无长江之险,旱路可取荆州;如何不取,却令主公动兵?只此便见其心。主公可遣使去许都见操,令曹仁旱路先起兵取荆州,云长必掣荆州之兵而取樊城。若云长一动,主公可遣一将,暗取荆州,一举可得矣。”权从其议,即时遣使过江,上书曹操,陈说此事。操大喜,发付使者先回,随遣满宠往樊城助曹仁,为参谋官,商议动兵;一面驰檄东吴,令领兵水路接应,以取荆州。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

而七擒孟获的部分关于三江一带的记载可以直接看作是地理志了。

那洞外有三江:乃是泸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会合,故为三江。其洞北近平坦三百余里,多产万物。洞西二百里,有盐井。西南二百里,直抵泸、甘。正南三百里,乃是梁都洞,洞中有山,环抱其洞;山上出银矿,故名为银坑山。山中置宫殿楼台,以为蛮王巢穴。其中建一祖庙,名曰“家鬼”。四时杀牛宰马享祭,名为“卜鬼”。每年常以蜀人并外乡之人祭之。若人患病,不肯服药,只祷师巫,名为“药鬼”。其处无刑法,但犯罪即斩。有女长成,却于溪中沐浴,男女自相混淆,任其自配,父母不禁,名为“学艺”。年岁雨水均调,则种稻谷;倘若不熟,杀蛇为羹,煮象为饭。每方隅之中,上户号曰“洞主”,次曰“酋长”。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皆在三江城中买卖,转易货物。其风俗如此。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一些史书里的细节也被见缝插针地安排进了剧情里,例如三国志里写曹操听说孙权分了荆州的地盘给刘备时正准备写字,当即惊讶得把笔掉在了地上。而演义里有半回的内容是讲曹操在铜雀台召开比武大会,正到兴头上准备写一首铜雀台诗,刚要下笔就听说了这个消息。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亦欲作《铜雀台诗》。刚才下笔,忽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以妹嫁刘备,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操闻之,手脚慌乱,投笔于地。

三国志和江表传里都说张纮建议孙权迁都到秣陵,也就是后来的建业,张纮传还说他在负责迁都工作期间病故。而演义里则在张飞赵云截江夺阿斗之后悄悄添了这么一处“闲笔”,将这件事告诉了读者。

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

有时候这种剧情也不止是闲笔,而会成为推动剧情的一部分。例如三国志里记载彭羕因为发表了对刘备的造反言论被马超举报,最后下狱处死,演义里把这段剧情安排在了关羽战死后刘备想要处死刘封孟达报仇的位置。

原来彭羕与孟达甚厚,听知此事,急回家作书,遣心腹人驰报孟达。使者方出南门外,被马超巡视军捉获,解见马超。超审知此事,即往见彭羕。羕接入,置酒相待。酒至数巡,超以言挑之曰:“昔汉中王待公甚厚,今何渐薄也?”羕因酒醉,恨骂曰:“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超又探曰:“某亦怀怨心久矣。”羕曰:“公起本部军,结连孟达为外合,某领川兵为内应,大事可图也。”超曰:“先生之言甚当。来日再议。”超辞了彭羕,即将人与书解见汉中王,细言其事。玄德大怒,即令擒彭羕下狱,拷问其情。羕在狱中,悔之无及。玄德问孔明曰:“彭羕有谋反之意,当何以治之?”孔明曰:“羕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于是玄德赐彭羕死于狱。

演义里称彭羕和孟达是好友,孟达听说彭羕被处死后便起了反心。而历史上他俩可能真的是好友,因为彭羕和法正是好友,而法正和孟达又是好友。

有些时候因为强行还原历史,反而导致了一些bug。例如历史上陈宫在曹操进攻徐州时和张邈等人一起发动了兖州叛乱,而演义里陈宫在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后就离开了他,结果在曹操准备屠杀徐州时又以东郡从事的身份出现,东郡是曹操的地盘,但演义里陈宫却不是曹操的部下,并且在这之后又去投靠了张邈,就显得地理区划十分矛盾。

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有些时候由于连史料本身都写得不清不楚,甚至有记错的情况,但演义也依然按照史料的说法来编写剧情。例如三国志里对刘备在建安元年(196)和吕布之间的斗争写得非常诡异,先主传里写刘备被击败两次后在建安三年(198)才投奔了曹操,而武帝纪里则写刘备在建安元年第一次被击败后就来投奔了,一般认为是由于刘备集团早期资料不详细才造成这种结果。而演义里把这些记载照单全收,为了理顺中间的逻辑让吕布击败了刘备三次,第一次两人和好,第二次投奔曹操,第三次联合曹操反杀吕布。

另一处则是史书里记载刘备在被曹操派去击败袁术后曾在外面呆了半年时间没有回来,并且曹操也没去管,这件事曾让我非常不解,并且提出一些假说。而演义里保留了这些剧情,并且结合武帝纪里曹操在八月以后的军事安排,将袁绍发兵的时间提前,安排了一段两军对峙了几个月的剧情。最后因为袁绍不思进兵,被曹操逮到机会才忙里偷闲打败了刘备。

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

曹操自引兵至黎阳。两军隔八十里,各自深沟高垒,相持不战。自八月守至十月。原来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袁绍心怀疑惑,不思进兵,操乃唤吕布手下降将臧霸守把青、徐;于禁、李典屯兵河上;曹仁总督大军,屯于官渡,操自引一军,竟回许都。

这些情节都是初读不会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等到熟悉史料之后再读才能看出其加工之精巧。对于小说主线本身而言,张纮彭羕都是很难留下印象的角色,但为了还原他们在史书中的表现而加入诸多看上去无关痛痒的剧情,也难怪会有人评价其“事太实则近腐”。

我现在对演义的感受是,不了解三国的人只会被书里精彩的情节所吸引,或者被其诸多改编生造情节所误导。而如果在熟悉史料后再重新研究其中的细节,就会不由得感叹这本书确实是在对史料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之后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