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荆江大堤所保护的地区, 自古就是一块河网交汊、湖泊众多的冲积平原。这块土地上的楚国是春秋时期最会治水的一个国家, 在荆江尚未形成明显河床形态时, 楚国就用零星分散的堤垸挡水。根据史料记载, 春秋时代楚庄王推行“耕战政策”, 令尹 (楚国的最高官衔) 孙叔敖曾提倡“宣导川谷, 陂障源泉, 灌溉沃泽, 堤防湖浦以为池沼”。堤防湖浦就是指沿湖修筑挡水堤垸, 这可能算是荆江大堤的雏形。

湖北荆州第一坝(湖北荆州的这座大堤)(1)

秦汉时期, 长江所挟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 逐渐淤积出洲滩, 形成以江陵为起点的荆江三角洲。荆江河床形成后, 由于水流归槽, 水位抬高, 低矮堤垸已不能抵御洪水。到魏晋时期, 长江的江水紧逼江陵城南 (今荆州古城) , 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命陈遵在荆江北岸, 绕江陵城修筑护城堤坝, 取名金堤。据《水经注》记载:“江陵地东南倾, 故缘以金堤, 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监造。”这是关于荆江大堤修筑的最早记载。

湖北荆州第一坝(湖北荆州的这座大堤)(2)

五代时, 后梁将军倪可福在东晋金堤的下游, 荆州古城的西门外又修筑了江陵寸金堤。北宋时, 荆州太守修筑沙市堤;南宋时, 筑黄潭堤, 并加筑寸金堤, 经过两宋的扩建和修护, 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明朝时, 大堤上段修筑至堆金台, 下段至拖茅埠。清顺治七年 (1650年) , 堤防最终形成整体, 长约124公里。新中国成立, 荆江大堤的上段增筑至枣林岗, 下段延至监利县城南50公里, 自此, 全长182.35公里的荆江大堤修建完成。

湖北荆州第一坝(湖北荆州的这座大堤)(3)

荆江大堤在未连成整体前, 各段堤防的叫法均不一致。清代因“陈遵金堤”地属万城, 故称万城堤, 又因大堤属荆州府管理, 称荆州万城堤。民国初年, 以堤身全在江陵且费用全由江陵负担, 称江陵万城大堤。1918年因堤居荆江北岸, 改称荆江大堤, 沿用至今。

人们将荆江大堤的修筑史简单概括为:始于东晋, 拓于两宋, 分段筑于明, 合于清, 加固于新中国。这就是荆江大堤形成的年轮, 它是一部水利工程史, 也是一部人与水的抗争史。从东晋到民国的一千多年里, 按荆江大堤留存堤身的段面计算, 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2900万立方米, 石方23万立方米, 这些土和石头全部是由人工搬运垒筑完成。荆江大堤的修筑时间之长, 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 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它的每一寸延伸, 每一寸增高, 都是江汉平原的百姓与洪水不屈抗争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