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号称“战斗民族”的俄国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国家,妇女在国家中的地位很低,不要说参政议政,就是生命权也常遭到男人的威胁。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度,在历史上竟然出现过4位女沙皇,尤其是最后一位不仅统治时间最长,功绩最大,而且也最具争议性,时至今日依然在俄国具有极深远的影响力。

1.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1727

原名玛尔塔·斯卡乌龙斯卡娅,出身于立陶宛农家,起初嫁与一名瑞典骑兵为妻,俄瑞战争期间被俘虏,成为俄军的军妓。玛尔塔因为相貌出众、妖冶妩媚,很快便名声大噪,成为沙皇彼得一世宠臣缅希科夫的情妇,缅希科夫随后又将其献于主子,令彼得一见之下神魂颠倒,遂纳入皇宫为妃,并将其更名为叶卡捷琳娜,时当1703年。

俄罗斯最伟大女沙皇(俄国史上4位女沙皇)(1)

叶卡捷琳娜不仅美艳绝伦,而且性格刚毅,常在彼得征战的危难之际为其出谋划策,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故而深得彼得宠爱。叶卡捷琳娜于1724年被立为皇后,一生中为彼得育有11个孩子,但只有两个女儿得以存活。1725年,彼得大帝驾崩,叶卡捷琳娜在旧情人、权臣缅希科夫的拥护下登基,成为沙俄史上首位女沙皇,称号为叶卡捷琳娜一世。

安娜上台后,重用其德国旧情人比龙,由他组成专门的特务部门,对异己力量实行残酷的镇压。比龙凭借女皇的信用,以“无冕沙皇”的姿态对俄国进行德国化教育,大力排斥本土派势力,从而为自己招致大量的政敌。而女沙皇本人则整日奢靡享受,大肆挥霍,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1740年,安娜因享乐过度病倒,并很快翘了辫子,临死前指定姐姐的外孙伊凡为接班人,即伊凡六世。

3.伊丽莎白一世(1709-1762

伊丽莎白为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女,是伊凡六世之母安娜的“闺蜜”。伊丽莎白与侄儿彼得二世年龄相若,自幼便是其亲密玩伴,甚至在彼得成人后依然保持着某种暧昧的关系,甚至有朝臣建议两人结为夫妇。安娜一世在位时,极力排挤伊丽莎白,迫使后者远离宫廷生活。

安娜一世倒行逆施,引起俄国贵族的强烈不满,于是在其病死后,很快便推翻伊凡六世,拥立伊丽莎白为女沙皇,时当公元1741年。伊丽莎白登基后,实行“开明专制”,恢复枢密院并赋予其实权,废除死刑,取消国内海关,颁布鼓励商业流通的法令,用法律形式确立贵族特权,尽可能的吸收各阶层的人士参与政权,从而大大缓解了国内矛盾。对外通过俄瑞战争及七年战争,从瑞典、普鲁士手中开疆拓土,成绩不俗。

俄罗斯最伟大女沙皇(俄国史上4位女沙皇)(2)

伊丽莎白在国政上重用情人拉祖莫夫斯基,而自己热衷于组织假面舞会和各种游艺活动,在社会上带动起崇尚奢华精致的风气。伊丽莎白病死于1762年,死前早已选立外甥彼得·费多罗维奇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彼得三世。

4.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

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生于德国,1744年嫁与远房表哥彼得为妻,并皈依东正教,改名为叶卡捷琳娜。因为彼得两年前已被姨妈、女沙皇伊丽莎白立为储君,所以叶卡捷琳娜便成为王妃,但并不受宠,夫妻关系很僵。叶卡捷琳娜为博取俄国人的好感,拼命学习俄语与宫廷礼仪,故深得俄国贵族好感。彼得于1762年即位,但同年便被妻子推翻,并很快被处死。

叶卡捷琳娜登基后,重用情人波将金,实行“开明专制”,编纂新法典,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并对征服地区实行俄罗斯化政策。对外通过战争击败土耳其、瑞典,打开通向黑海及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极大地扩张沙俄版图。

俄罗斯最伟大女沙皇(俄国史上4位女沙皇)(3)

叶卡捷琳娜在私生活方面很是放纵,情人众多,据学者考证数量考证不下20人之多。有趣的是,女沙皇还对清朝的雍正帝充满好感,将其视为“开明君主”的榜样加以学习,可谓雍正帝的“铁杆粉丝”。叶卡捷琳娜在沙俄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也是继彼得一世之后,再获得“大帝”称号的君主,其豪言“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曾令欧洲震惊。女皇病死于1796年,长子保罗继位,史称保罗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