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发现,在调查“谁是你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时,有相当多美国人的回答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隔壁邻居!”

稍微想想,因为老天爷有眼,所以把气味相近、情投意合、王八绿豆、肝胆相照的人,两个两个的安排比邻而居;这种解释,未免太神奇无稽了一点。因此,我们需要一点比较合情合理(比较合乎成本效益?)的解释!

每个人都要懂经济学道理(经济学来解释世间情为何物)(1)

对于比邻而居的两户人家,因为碰面交往的机会多,自然比较容易彼此了解,包括优点和缺点。因为了解,也就比较能将心比心,比较容易欣赏别人的优点和包容对方的缺点。因此,日久生情的,多半是常在一起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个家庭都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这时候,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能够帮上忙的,通常正是(不起眼的)邻居。彼此雪中送炭多了,自然容易患难见真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人大概总有群居的生物本能;人需要朋友,需要感情上能彼此依靠、生活上能互相扶持。小时候,自己的父母手足无疑是最佳人选;可是,一旦长大成人,要和父母手足维持紧密的关系并不容易。相形之下,邻居就在身边,最容易提供精神上和实质上的支持和济助。

当然,在这些明显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些隐而不见的因素也发挥了作用。因为比邻而居,所以自然天天碰面,也少不了会有一些利害与共的事﹣﹣花园草坪相连、树木延伸过界等等。如果彼此形同陌路,不但丧失了彼此支持的可能;而且,要处理这些共同事务,变得麻烦许多。换句话说,邻居之间彼此关系不好的成本很高,对双方都不好。因此,在所有这些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的因素影响之下,很多比邻而居的人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衡量这些利弊得失(成本效益),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最好的朋友。

每个人都要懂经济学道理(经济学来解释世间情为何物)(2)

这么看来,“人是环境的动物”其实是很模糊粗糙的说法,“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才是精确平实的描述!事实上,由成本效益的角度,才能解释为什么人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行为:一方面,万物之灵的人会辨别环境里各种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然后有意无意地作出对自已最有利的取舍;另一方面,当环境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也会根据新的相关因素调整自己的举止。

因此,即使都是比邻而居,彼此的交情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都是平房的小区或村落里,邻居之间见面的机会多,自然容易成为好朋友。可是,如果是在儿十层的公寓大厦里,邻居十大半个月碰不到一次,彼此成为点头之交的可能性自然比较大,而成为最好的朋友可能性也自然比较小!

其实,点破人情交往的世俗面,有很正面的意义。就是因为体会到人的脆弱和局限,所以反而可以更平实地面对人际交往。人不但能够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各种“情”,也可以更坦然地面对情随事迁时的变化。而且,更抽象地来看,恒久和客观的价值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人们主观上所认定的价值。既然价值是自已主观上所决定的,当然可以(值得)小心取舍自己所选择和培养的价值。

每个人都要懂经济学道理(经济学来解释世间情为何物)(3)

想一想,为什么小朋友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爸爸最伟大”?但是,长大之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