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1)

一群赤膊裸胸的汉子,头顶烈日,肩挑装满砖坯的担子,正一步步奋力向窑顶上攀登,号子声在溱湖上空回荡——

哟嘿哟的哎嘿,哟嘿咿咕哟!

哟嘿哟的哎嘿,哟嘿咿咕哟!

……

这是来自溱潼的窑工号子,这是来自窑工心灵的歌唱。

位于里下河水乡的古镇溱潼,是有名的砖瓦之乡。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溱潼砖瓦始于唐代。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派尉迟恭到海陵城(泰州)建筑府第、城垣,从此砖瓦业传入溱潼。当时境内有七座砖窑,每至夜晚,窑火闪闪发光,人们称之为“七星村”。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溱潼砖瓦生产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清代乾隆以后,大批窑民集中到溱潼湖西庄一带,建窑烧砖,许多为逃避战乱而来的外地人,以及周围农村的无地农民也纷纷在此定居“盘窑”,以烧砖制瓦为业。桥头兄弟武状元刘荣庆、刘国庆为建状元府,还专门到这里建造了刘氏家窑。到民国末年,单湖西庄土窑就有一百零八张,窑工达到一千多人,故而有“窑都”之誉。地方学者、诗人周志陶在《乡土杂咏》中写道:

窑都久著湖西庄,碧瓦青砖运八方。

莫道水乡村舍小,琼楼玉宇赖添装。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2)

溱潼为什么会成为“窑都”?溱潼的砖瓦为什么会远销八方?究其原因,一是独特的砖瓦用料。大自然赐予溱潼足够多的水,足够多的泥,这为砖瓦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资源。特别是生成于湖底的一种黑粘土,质地细腻,无杂草沙砾,极适宜做砖瓦原料,烧制的砖瓦不裂缝、不变形,坚固耐用。二是考究的制作工艺。溱潼砖瓦制作分为取泥、制坯、烧窑三大程序,前后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全靠手工操作,烧出来的砖瓦色如“绿豆青”,声似“镗锣响”,真正达到了“瓦缶胜金玉”。

溱潼砖瓦品种繁多,砖头有小砖、卡砖、汪砖、罗底砖、城砖、井砖、板砖等二十多种,瓦有大瓦、小瓦、猫头、滴水、筒瓦、脊瓦、竹山沟瓦等十多种,还有各种装饰性的兽头、鸱吻等泥塑产品,以及一些能工巧匠雕刻出的砖雕,其造型逼真、工艺精细,美轮美奂,成为不可多得的抢手货。溱潼砖瓦除了满足本地供应外,大部分销往大江南北和沿海各地。不管大小客户,也不管建的是私宅民居还是华堂高楼,无不以溱潼砖瓦为首选材料。当你漫步上海城隍庙、南京古林寺、镇江金山寺,或者行走在某一个村落街巷之中,在不经意的一瞥之中,你可能就会看到那斑驳的古砖老瓦上,赫然出现着的“溱潼”字样。

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一定的历史,必会附丽上神奇的传说。溱潼砖瓦也不例外。“范马良独修金山寺”在溱潼民间口口相传。据说明朝洪武年间,溱潼人范马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十八个金人,发了大财。一天,他路过镇江金山寺,恰逢寺中设斋宴请各界名流士绅,化缘重修金山寺。按当时规矩,谁坐首席,谁就得多出银两,故众富豪相互谦让,谁也不去坐首席。范马良对这些有钱的财主看不顺眼,就快步上前,坐到首席上。众财主见一个外地人如此目中无人,气得拂袖而去。范马良见状,手拍胸膛,夸下海口,百日内独修金山寺,不用镇江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后来,范马良卖掉金人和家产,用溱潼生产的砖瓦,将金山寺修葺一新。至今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独修金山范马良,不用江南泥和砖,泥土出在夏家网,砖瓦产在湖西庄。”

另有一则关于老君帮忙烧金瓦的传说,也颇神奇。老君是窑民的保护神,窑民们都是与火打交道的,信奉“太上老君”,每年都要举办“老君会”。传说在建溱潼古寿圣寺中的藏经楼“水云楼”时,屋顶需要镶嵌一块金瓦。有个世代烧窑的老窑工,接下了这项任务。他专门打了一眼小土窑,选用上等黑胶泥,做成瓦坯。老窑工没日没夜烧了若干天,可出窑一看,烧成了黑头瓦。老窑工又重做瓦坯重燃窑火,可连续烧了好多次,都失败了。浓烟把老窑工的双眼都熏瞎了。一天深夜,老人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要想烧成金瓦,必须如此如此。说罢,在他脸上吹了一口气,然后就消失不见了。老窑工惊醒后,睁眼一看,瞎眼已经复明。回想梦中的白胡老人与家中供奉的老君神像极为相似,顿时醒悟是老君显灵。他连忙焚香祷告,然后按梦中老君的指点,重新打窑做坯,燃起窑火烧了九十九天,终于烧成一块黄灿灿光闪闪的金瓦。当金瓦出窑时,老窑工看到窑门上方,毫光四射,金碧辉煌。据说这块金瓦盖到水云楼屋顶上后,每逢端午节正午之时,金瓦就会熠熠闪光。

这两则传说固然并不可信,但它至少告诉我们两点,其一,溱潼砖瓦产量多,竟能独自修成一座金山寺;其二,溱潼砖瓦烧制工艺精,连闪光的金瓦都能烧得出。你说,有此量和质,溱潼砖瓦何其了得!

确实,溱潼砖瓦何其了得!然而,这“何其了得”的砖瓦又凝聚了窑工多少血泪和汗水啊!自古窑工人称“窑花子”,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阶层,他们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谋生。取泥、造泥、制坯、打窑、装窑、烧窑、窨水、出窑……七十二道工序,道道都刻满窑工的艰辛。为了减轻身心的苦累,为了消除体力的疲劳,也为了增加一点劳动的欢乐,窑工们打起号子,发出内心的歌唱。

让我们倾听吧——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3)

取泥是制砖烧窑的头道工序。溱潼的四周,到处都是大片的荒滩草地和河湖港汊,泥土资源十分丰富。当窑工们到湖滩挖泥或到湖底取泥时,他们打起取泥号子:

要取泥,嘿哟嘿啰!到湖湾,嘿哟嘿啰!

取好泥,嘿哟嘿啰!往上搬,嘿哟嘿啰!

加油干,嘿哟嘿啰!吃中饭,嘿哟嘿啰!

鱼正好,嘿哟嘿啰!肉也烂,嘿哟嘿啰!

把酒扳,嘿哟嘿啰!堆足泥,嘿哟嘿啰!

泥成山,嘿哟嘿啰!好开做,嘿哟嘿啰!

取泥苦。冬春季节,撑船在水里罱泥,或用锹在河滩边挖泥还好些,夏秋季节,取泥的窑民都要脱得一丝不挂,站在齐胸口深的水中凭脚踹着挖,挖成冬瓜大的方泥块,然后潜入水中用锹把泥撬起,再用肩头扛出水,放到船上。立秋天凉以后,人在水中冻得直发抖,可还得坚持。但从这段号子中,你看不出半点凄苦,感受到的是一种“取好泥”、“加油干”的豪情和“吃中饭”、“把酒扳”的乐趣。果真“鱼正好”、“肉也烂”了吗?恐怕未必,也许回去后还得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发愁,就是喝点酒驱寒,也是一杯苦酒。但这是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因为有了这样的向往和期待,日子才会有滋有味地继续下去。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4)

泥从湖里取上来后,经过捂泥、篦泥、造泥,就可以做砖坯、瓦坯了。做坯的活计虽然也费力气,但相对于取泥,以及后面的装窑、窨水、出窑等挑担的活儿,就轻松多了,因而不仅男人可以做,女人也可以做,而且大多都让女人来做。因此,当男女窑工们开始制砖坯时,他们又打起做坯号子:

早上起来天蒙亮,姑娘做砖到作场。

小小砖模操在手,做出砖来六面光。

小妹子来好模样,撩得小伙心痒痒。

小妹怕羞红了脸,小伙心里喜洋洋。

青头布,花围裙,清凉丹膏贴眼梢。

三号个子水蛇腰,端砖走起蝴蝶飘。

姑娘做砖是巧手,一天能做千码有。

相亲的人时时有,前脚后脚上门求。

这分明就是一首情歌了。窑工们生活虽然艰苦,窑工们劳作虽然繁重,但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再苦再累,都不能消减他们心中的情和爱。制坯场上,女人们扎着青头布,系着花围裙,站在制坯台前,按上砖模,撒上草灰,然后盘好泥团,使劲掼到模子里,用砖推刮平,再将砖坯脱到砖板子上,最后端到砖棱子上晾晒。要是谁家的姑娘不但有着“三号个子水蛇腰”的好模样,而且“一天能做千码有”、“做出砖来六面光”,那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上门求着相亲的人肯定踏破了门槛。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男女一同在坯场上“做夜作”,男的造泥,女的制坯,你打一句号子,我唱一段小曲,男呼女应、男欢女笑,相互逗趣、疯闹,那简直就是窑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联欢晚会了。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5)

然而烧窑制砖毕竟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男人们始终是窑场上的主角。当砖坯晒干开始装窑的时候,他们打起的装窑号子就不是这样轻松愉悦了:

哎上来了喔嗨哼,哎也上来了喔嗨哼!

要跑跑好的哎嗨哼,要跑跑好的哼哎嗨哼!

用无着哪个唷嘿嗨哼,要跑跑好的哼哎嗨哼!

要移要跋个哟嘿嗨哼,要跑跑好的哼哎嗨哼!

呦咋呗嘲的个哟嘿嗨哼,窑要早的早满哟嘿嗨哼!

咏哟嘲的个哟嘿哼,窑早点个满唷嗨哼!

这样的号子不是打出来的,而是从胸腔里喷出来的,从心底里吼出来的,从颗颗汗珠里滚出来的,从道道凸起的肌肉里蹦出来的。他们从坯场上把砖坯、瓦坯一担担挑上窑顶,装进窑内。从白天挑到夜里,又从夜里挑到白天,连续不断的号子声,有时低沉平缓,有时高亢尖利,有时一阵紧似一阵,好像挑着担子的人在奔跑。“上来了……上来了……要跑跑好的……要跑跑好的……”“嗨哼”声中不忘相互的鼓劲、关照,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窑早点个满唷嗨哼”!

窑装满了,烧窑却才开始。烧窑是一个技术活,必须由很有经验的“大火”师傅负责,分两班日夜不停,窑场上火光冲天,烟气缭绕。烧到一定程度,“大火”师傅不时到窑上“看火”,掌握火候。当窑顶上冒出的火苗变成小小尖尖的蓝色火苗,就要关色住火了。而接着窨水也就开始,窨水工从河边担水上窑,更为粗犷嘹亮的号子声又一次响起,随着窑烟在空中回荡:

两只水桶肩上挑噢,转过身子上来了,哟呗哟的哎嗨!

窑板子陡又高,一步步往上摇。哟嘿哟的哎!

两只腿子如木篙,跋不动呗也得挑,哟嘿咿咕哟!

春天秋天还算好,跋到上头凉风飘,哟嘿哟的哎嗨!

夏天太阳当头照,满头大汗照常挑,哟嘿咿的哎嗨!

冬天北风呼呼叫,浑身发抖吃不消,哟嘿哟的哎嗨!

为了一家老和小,吃不消来也得挑,哟嘿咿咕哟!

前面坞子又到了,跋到上面把水倒,哟嘿哟的哎,

哟嘿咿咕哟,哟嘿哟的哎!

……

听到这样的号子,谁的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凄苦、苍凉之感。一担担水从河口爬过河坡、爬过窑板挑上窑。夏天太阳毒似火,要挑;冬天冰河冻水,要挑;“两只腿子如木篙”,跋不动也得挑;“为了一家老和小”,吃不消也得挑。那色如“绿豆青”、声似“镗锣响”的砖瓦竟然就是这样一桶桶水窨出来的,谁还能轻看了那小小一块砖、薄薄一片瓦?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6)

砖头经窨水、敞口、冷却后,就可以出窑。出窑也是个苦脏累的活计,出窑工要将砖瓦一块块从窑里捧出,挑窑工要从窑顶一担一担将砖瓦挑下来。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从窑顶往下挑同样吃力。为了减轻疲劳,挑窑工就打起出窑号子:

唉的呗嗨那来个的哎——哎——嗨嘿——嘿嘿!

嘿的呗哟呗咕哟嘿——,哎——嗨——哟——嘿嘿——哎——嘿嘿——哟——哼!

咏哟嘲的哟呗咕哟嘿——哎——嗨——哟——嘿嘿——哟——哼!

咏哟嘲的哟呗咕哟嘿——白宕宕的砖头下来了噢哎——

咏哟嘲的哟呗咕哟嘿——小小的担子墩下来了噢哎——

因为砖头已经烧成,劳动已经有了成果,再苦再累已经不算什么。所以,窑工们的心情变得愉快、欢悦,再重的担子,在他们的肩上也变得轻快,打起的号子格外的舒缓、奔放!

号子一声开天地,人类文明从号子中诞生。号子是劳动的产物,号子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溱潼窑工号子是窑民们在长期的烧窑活动中发自心灵的歌唱,它浸泡着一代代窑工的心酸、乐观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它散发着里下河水淋淋的泥土气味,它是窑火绽放出的火花,它是泥水飞溅出的珠玉,它是烧窑的汉子热血的奔流,它是溱潼儿女生命的呐喊。

解放后,溱潼的窑业仍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7年湖西庄成立砖瓦厂,1959年建起一座二十八门的大轮窑,旧式老窑大多被淘汰拆除。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人力手工,昔日的窑民成为了今天的工人。一段时间,那在溱湖边唱响了一年又一年的窑工号子,也在砖瓦厂工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渐行渐远。只有一些老窑工仍然念念不忘,偶尔聚在一起,吼上几段,回忆起逝去的那段苦乐时光。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姜堰的一群文化工作者为了搜集民歌,来到溱潼地区采风。他们召集窑工座谈,请他们打窑工号子;他们进入烧窑现场,亲身感受窑工们的生活。他们记录下一首首饱含窑工艰辛和乐观精神的号子,这些号子经过整理,成为姜堰民间文艺的瑰宝。1985年,《溱潼窑工号子》经过加工编排,参加扬州市首届“民歌、民舞、民乐”大赛,第一次搬上舞台,就获得一等奖。此后又先后参加过地级泰州市首届“三民”调演、江苏省“三民”大赛等多次赛事活动,均获一等奖,受到专家、观众的肯定和欢迎,还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一书。

2003年,江苏省举办第五届“五星工程奖”评选,经过重新改编创作的男声表演唱《溱潼窑工号子》,登上南京紫金大剧院的舞台——

老君炉里跳出个孙大圣,烧火的师傅亮眼睛。

窑门外的哥哥似黑炭,窑门里的火头赛黄金。

不怕夜里野风冷,心口头揣了个烧酒瓶。

红砖烧出个枣儿红,青砖烧出个绿豆青。

七十二道手脚一块砖,个个毛孔都出汗。

溱潼的砖头镗锣声,指头儿一弹响当当。

海龙王靠它砌金殿,老百姓靠它挡风霜。

窑上那个路坂子鹅颈项,脚脚步步不松裆。

窑边走过小娇娘,她要我的砖头砌新房。

世上的娇娘千千万,烧窑的光棍排成行。

足火的砖头不夹心,烧窑的哥哥待人最真情!

……

一曲带着窑工真情真性、似酒似火的《溱潼窑工号子》响彻紫金大剧院,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最后终于摘取了“五星工程奖”金奖。

当年底,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泰州慰问演出,刚刚在省级大赛中夺得金奖的《溱潼窑工号子》又被央视导演选中,作为地方特色节目,由知名歌唱家在这个全国最具影响力、也是代表最高水平的舞台上再次唱响!

如今,溱潼老窑的窑火又重新燃烧起来,一批新的窑民又接续着老一辈的香火。溱潼砖瓦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万富老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家窑砖瓦公司被确定为“溱潼砖瓦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溱潼砖瓦陈列馆成为古镇一景,每天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古镇溱潼的街头,常常看到一群古稀老人,他们头扎毛巾,肩挑砖担,沙哑着喉咙,大声演唱:

哟嘿哟的哎嘿,哟嘿咿咕哟!

哟嘿哟的哎嘿,哟嘿咿咕哟!

……

这原汁原味的号子,如叮当作响的砖瓦,敲击着人们的心房。从岁月的深处传来,发出动人心魄的回声。


古砖瓦窑的做法(溱潼的窑工号子)(8)

作者简介:曹学林,江苏省泰州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泰州市姜堰区作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职称。在全国及地方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逾百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底层味道》,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曾任泰州市姜堰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泰州市姜堰区文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