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身边做事的人不容易,一切顺着领导的意思,会有阿谀奉承的嫌疑,不时地提意见,又可能会让领导觉得你有点“事”,所以提意见也要有技巧,特别在古代,如果没有把握好提意见的尺度,很可能被生气的领导直接咔嚓了。
春秋时期的楚国,在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身边,有一位叫优孟的,就很会提意见,他提意见的方式,是利用自己的表演专业特长,通过戏如人生,演绎成人生就是一场戏,实现了“在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就是不用“直给”,用微妙的语言行动,也能解决问题。
优孟,湖北荆州人士,史书记载他“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就是当时他的身份是楚国宫廷艺人,作为艺人的他仪表堂堂,而且很会说话。
一年,楚庄王的爱马死了,这匹马是他的最爱,有多爱呢?平时给它穿的是刺绣衣服,吃的是当时的奢侈品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享受的国家大夫级的福利待遇。结果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
痛失所爱的楚庄王悲痛不已,下了一道命令,就是要求朝中群臣共同为马举丧,并要用大夫之的礼仪安葬它。此道命令一出,群臣激愤,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人格侮辱,的确也是,一匹牲畜却要享受与人一样的待遇,人和马相提并论,这不是骂人嘛,于是纷纷上谏劝阻楚庄王。
而楚庄王不但没有纳谏,反而下了一道命令:“劝阻者死!”
其实,楚庄王不见得真要用大夫的礼仪安葬爱马,因为楚庄王在当时算得上贤明的君主,对下宽容,善于纳谏,而且知错能改。当年孔子也曾夸道:"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可他这次却如此坚持,更多的是因为群臣的反对,让他有君威受损的感觉,而且不懂事的群臣也没有给个他个台阶。
这时,优孟来上谏了,当然,他也不会直接说,自己的脑袋还是要的,他采用的迂回的方式。
那天,他一进王宫,就开始嚎啕大哭,楚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何如此,优孟就边哭边说:“这匹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泱泱楚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规格还是太低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才能表达您的真挚的爱马之心。”
楚庄王好奇地问道:“那你觉得该如何办?”
优孟说:“它的棺材应该用雕了花的玉棺,然后下葬要安排几千士兵和百姓为它建筑坟地,再邀请齐、赵、韩、魏等国派人来观礼,最后为它建立祠堂,安排万户之邑的供奉,让它香火不断。”
接着优孟又说:“不过唯一有一点不好,就是别的诸侯国会知道,楚国的王爱马胜过爱人。”
楚庄王不糊涂,当然能听出优孟话外之音,就借坡下驴,说道:“天啊,我居然错到如此地步。”
于是,楚庄王就“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美美的吃了一顿马肉大餐。
除了会说话外,优孟还充分利用他的表演天赋,用行动向领导表达意见。
后来,他就上演了一场两千年前的模仿秀。
楚国在楚庄王时,已经跃居春秋大国行列,这一切除了楚庄王的英明神武外,还离不开他强大的执行团队,而团队的核心就是有名的国相孙叔敖,而孙叔敖很看重优孟。
孙叔敖执政期间,通过“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成就楚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孙叔敖对楚国贡献很大,对自己却要求很严,以至于死后,也没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他只在在死之前交代过自己儿子,如果有困难,就去找优孟帮忙。
而孙叔敖死后几年,孙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最后他的儿子只能靠给别人背柴来维持生计。这时孙叔敖的儿子想到了父亲的话,他就来找优孟。优孟只说了句:“你回家等我消息,别出远门。”
然后,优孟就开始准备了,他准备干什么呢?
他要模仿孙叔敖,他先命人缝制了与孙叔敖类似的衣服帽子,然后自己穿戴上,接着开始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一年后,他的言谈举止就像孙叔敖再世一样,周边的人都分不清了。
然后,他就穿着这套衣服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举行酒宴,优孟就上前敬酒祝寿。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当即要任命他为宰相。
优孟却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一下,三天以后再来就任宰相。"
三天以后,优孟来了。庄王问:"你和你妻子商量好了?"
优孟回答:"我妻子不同意,她说楚国宰相不能做。想孙叔敖身为宰相,忠诚廉洁,为楚国鞠躬尽瘁,楚国才得以称霸天下。可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却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最后得靠背柴为生。如果这样还不如自杀。”
楚庄王听了优孟这番话,十分的惭愧,向优孟道歉,马上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传了十代都没有断绝。
总结一下,优孟提意见方式,用的就是摆事实,举例子,说利弊,说到不点破,给领导留下处理的空间,剩下的就是领导自主的决断了。
文刀木公历史大家说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资料出处:《史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