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是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和东方其他的国家以前没有这个概念,它起源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正式命名,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有人说,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研究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形而上学展开的,但这么长时间过去,关于它的定义和各种争论还是处于无果状态。今天,咱们不求结果,不要标准,只求在探索和理解形而上学方面往前稍微走那么一小步,在我看来,对于这种艰深又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很小的一小步,那也算是很厉害很超前了。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是错的(什么是形而上学)(1)

形而上学的定义

形而上学指研究科学以外的、没有形体、用科学原理证明不了的事物,比如宗教、信仰,比如人的精神、灵魂。在哲学上,它指用超验的思辨方式去研究非客观(人的理念、心灵领域)或无形世界的一种哲学体系,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确定宇宙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在哲学历史上,形而上学起源于古希腊的思辨哲学,以唯心主义为基石,也是精神现象学的最初源头。

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对于这点,其实中国古人很早也追问过,到了鲁迅那里,被写进了小说,通过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发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被艺术化的表现了出来),人的自由意志等,后来又分支为本体论、目的论。

以上只是关于形而上学的简单字面定义,它的实际和内里要远远比这复杂和艰深的多,复杂和艰深到如何程度,恐怕连道家所理解的“无极”或“道”都难以企及或者打个平手,如果有人问你宇宙的本源或者人的理念世界是什么?灵魂存在吗?对于这种问题,你能轻易就作答吗?即便你能作答,你能作答得对作答得准吗?(弱弱的补一句,如果你说你能,那你就太假大空太不自量力了,因为到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仍处于最高级且相对隐秘、神秘、又很难言说和说清的状态之中)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是错的(什么是形而上学)(2)

形而上学与认识论

有些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分开,认为认识论应该和形而上学对等,处于同样的高度,二者是哲学大厦的两大主题和支柱,这方面,康德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认为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属于有限的知识或科学原理,人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那些先验或超越于经验之上的属于无限、先天的知识或原理,人是认识不到的,也没有这个能力认识,他觉得一个人即便把天下的学问、知识全都学尽,与这种解释宇宙本源所要具备的“形而上学“”知识相比,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除此外,康德还把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区分和澄清,避免后来的哲学家在这方面作无谓的兜圈和浪费时间。

形而上学还有另一个定义,就是对世界实在本质的追问和思辨,抑或指那种对导致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的追问和探求。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为一种“存在”,他认为形而上学追问的应该是“在”,而不是“在者”。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进一步把这种追问扩大为存在加本质,即研究“存在”的同时,还要研究“存在的本质”。

作为形而上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分为三块,一块是单纯的“存在”科学,一块是涉及“最高存在”的神学,最后一块是属于“自然原理”的科学。但由于这三种区分或归纳太多笼统,不够准确,到了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它作了简化,之后又针对性的提出了三条原理,在哲学界乃至科学界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即灵魂、宇宙与上帝,灵魂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宇宙指世间的一切万物,尤其指一种整体的关系;上帝指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一种实体存在;后来,哲学界对形而上的讨论和追问,无论其如何变化,发展,都没能彻底脱离笛卡尔的这一划分。

在中国,有关形而上学的谈论并不多,但是也有。理学家朱熹就曾说过:“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形有状是此器”,他把形而上看做一种道,一种无影无形的事物。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是错的(什么是形而上学)(3)

形而上的另一种阐述或理解:本体论

本体论或目的论出现的较晚,但是它跟形而上学关系密切,甚至有些哲学家认为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即便没有形而上学范围大,指代广,至少也是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从狭义上讲,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这些理论或观点注重对“现象”与“本体”的双向同时研究。可以这么说,西方哲学中,只要有人追问普遍一般的东西,只要他们对变化(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主张,认为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协调或均衡,而这种协调或均衡本身并不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冲突与变化,冲突与变化使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经协调或均衡后的和谐使世界归于宁静与永恒。虽然万物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变化之中孕有尺度和规律。很多人知道他,还因为他的那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指的是: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这河时,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帮我们揭示出了“万物皆动”“万物皆流”“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的真理及事物的存在形态,后世的很多哲学家都从中深受启发。)之中的不变感兴趣,他们实际上就进入了本体论,如果他们还希望发现绝对永恒的真理,那么存在就会很自然地成为形而上学的组成及研究对象。

除了本体论、存在,形而上学还有更多名字,因为它研究和追问的是一种宇宙万物最普遍、最根本、也最高级的知识,所以它的对象可以是“实体”(上帝)或“本体”(存在),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或“绝对”。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是错的(什么是形而上学)(4)

对于广义的形而上学,必须要提一个人,就是巴门尼德,他的学说几乎和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形成对立,他认为“真实”永远不变,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受“神是不动”的思想影响,并依靠抽象思维,他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他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本身永远不变;且存在像神一样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可以被人的精神所认识;而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幻象,不能被思想,不能被认识。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对各种各样的事物的感受、经验是意见之路,是多;而在这众多变化之中的不变(存在)是真理之路,是一;不变的存在与多变的感觉经验是一对多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门尼德是第一个把“存在”纳入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人。

而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把这种“通过思想把握存在”的思路继续具体化,把存在的“一”与万物的“多”的关系问题,转化为了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平时我们说猫,指的就是一个概念,它只在我们的理念或语言中才有,现实中是没有的,这个“猫”指的就是一般、共相,它包含你所能认识的一切猫——白猫、黑猫、大猫、小猫……,但猫这个一般性的概念,在现实中是看不到的,它只是我们给所有猫下的定义,起的名字而已。那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当我们具体说白猫或那只猫或蹲在墙角的猫、毛特别长的那只猫、你家的猫……等这种有实际所指的时候,才能看到,而这具体的白猫或那只猫就是个别、殊相)的关系问题,这也算是对形而上学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是错的(什么是形而上学)(5)

对于现今的我们,对于对形而上学感兴趣想发出宇宙追问的人,搞清一对多、一般(个人觉得,在此用普遍这个词更准确)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以及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的问题,是我们进入形而上学,继而通过不断变化的现象、表象乃至假象最终获得处于不变之中的本质、规律乃至真理、宇宙终极目标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