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不同时差、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某个话题聚在线上,各抒已见。看到精彩的回复确实让人感叹这个世界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有着过人的聪颖与领悟力。其中关于生活品味的讨论:如何做一个生活有品味的人。其中有一个回复的一小段非常好:“人在追求美好的路上影子越长,心该越低。到斜阳夕照,心该低到泥土里,有点来去赤条条无牵挂的意思。这时候不再追求品味不品味了,太表象,麻衣素食,唯心而已。”
我们熟知的品味,多指的最直接的表象,比如穿衣搭配,比如阳春白雪的爱好。大多数人与人相交,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深入到内涵,只能是以貌取人。至少一个表面干净整洁,讲究社交礼仪的人,在商务层面,大概率事件会是专业而严谨的。一个有着高雅品味的朋友,也很有可能在与其交往中让自己有所提升。所以,我们才如此迫切地追求品味,谈论品味。
我想起曾经短暂相处过的一位上司。有着上海新贵的同样标配:闹市区的别墅、度假圣地度假屋、美国绿卡、两辆豪车外加小十岁以上妻子。我是工作调动至他的部门,之前就已经大概听说过他的大名。
第一次在他的办公室见面,我当时工作地点仍在总公司,因为其他事情去他所处的工厂处理,顺路拜见即将的新上司,那个工厂建在海边,冬天的时候海风一吹,人的冷感是要远低于实际气温。怕冷的我穿成了熊。一见面,我就后悔自己的乱七八糟的穿着,我的新上司坐在无暖气的低于十度的办公室里仅穿了薄毛衣,一丝不苟的毛料裤子,皮鞋做工精良象是意大利产。作为商务部门的老总,他是我见过最讲究一位。
他在办公室摆了一台咖啡机,从不穿制服,饭桌上与客户交流高尔夫球和网球技巧。他姓刘,我们称之为刘总。
除了刘总外的其他高管都是日日劳保厂服、拿着手机大声讲电话的大老粗。笔者所言,绝无夸张成分。因为有一次高管吵架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我有幸被叫进会议室交待案情。放眼一望,除了刘总,全是穿着粗棉布工作服的老头,激烈地吵架,没架吵得都在打瞌睡。
调入这个部门三个月后,我得到了一个机会,与刘总同行参加本行业最重要的交流会。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所有的买家与卖家在这个时间段做密集的洽谈会。会议地点有些是酒店的会议室,有些是在某些公司亚太总部。
会议安排联络、PPT、与会相关文件,与会地点交通、酒店、签证等等细节,在出发前我都做好了准备。公司的司机将我们送至机场时,时间还算充裕。我提出要帮他办理登机手续,他说不用,然后掏出绿卡坚持自己去换登机牌。柜台人员将他的绿卡退还冷冷地说,要凭签证和护照换登机牌。他于是开始据理力争,大约三分钟的演说,还辅以例证,并对柜台人员的业务能力表示质疑。我站在一旁真真是瞠目结舌。柜台人员也非常酷,不争论只冷冷地叫下一位办理,他愣在那儿十几分钟,最终还是忿忿地拿出夹着签证的护照来。
这还只是一个开端,接下去的经历让我爆痘一脸,险些毁容。与会安排非常紧凑,与会地点有时并不在一个区域,坐车找路要花费大量时间。因为他的英语不佳,我需十二分地集中精力,他随时会需要我翻译。上午四个小时下来,真是非常疲劳。没时间回酒店休息,就在商务区咖啡馆坐下来不到一个小时。第一天中午,他只喝东西,不吃午餐。我以为这是他的习惯,也忍忍只喝一杯橙汁。晚餐由客户请客,老外已经完全学会中国人的商务习惯,餐桌当成谈判桌,为了全神贯注听懂鬼子在讲什么,我没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品菜。晚上回到酒店才能放松下来,那个时候的饥饿感汹涌而至,苦苦挨到早上,奔赴餐厅,吃了半个多小时,并且跟自己说,今天中午无论如何都要吃些东西。第二天中午,我点了一份套餐,出于礼貌我询问他是否也要吃还是只喝东西,他看着菜单点了一份不便宜的套餐。钱是我付的,他完全没有要将钱给我的意思。可能读者会问,报销不就得了。我解释一下,公司对海外出差实施的是日津贴制,也就是说,对于饮食只提供固定费用,并不是单据报销制。如果想吃超出标准的,只能是自己掏腰包。所以,午餐我只能是自掏腰包请他。我原以为他是不吃午餐的,当他的套餐上来时,秋风一般一扫而光,他的解释是,前一晚酒喝得不舒服,早饭只喝了咖啡,中午有点饿。
终于熬到返程,办完酒店手续,我让他看着行李,我出门去排队等出租。待轮到我时,隔着玻璃向其招手,刘总拉着他的LV行李箱迈着男模般优雅步伐向我走来,施施然坐进出租车,我只能是狼狈地快跑进酒店大堂去取自己的那只被留在一边的拉杆箱。我后悔没有带着拉杆箱来排队等车的,这个尴尬就会避免。
到达机场是午饭时间,办理完登机手续后,我跟他说,刘总,时间还充裕,我想逛逛免税店买些化妆品。我离开他一个人安静悠闲地去吃了午饭,登机后一路上都保持睡眠状态,避免交谈。
出于自我保护,我从来不曾与工作中有交集的人谈论上司的任何事情。一年后,有了一个机会回到总部,我毫不犹豫地调离。
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他也算不上什么特例。他的任何行为只能让他人在有短时间出现不适感,最终不过都是是毫不相干的人而已。但于他自己呢,他苦心打造种种高雅讲究的品味外衣,真实生活中的浮夸、自私与吝啬,对比何其强烈。 所以说,一旦某一类人用 “好品味”来包装自己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对任何形势感的所谓品味提高警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