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说“姓氏”,然后说“名字”。古代“姓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所以上古最古老的八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带有“女”字旁的。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1)

母系氏族

“姓”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很难说的清楚,我认为母系氏族之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主要是因为,母系氏族妇女一直在养育孩子,管理着粮食,对食物有支配权。而男子在外狩猎,往往遭遇猛兽一去不回,所以妇女多次改嫁,子女不知其父,只知其母。以母系血缘为单位,逐渐发展壮大,衍生出古老的姓,以区分其家族成员。

到了父系氏族,家族已经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矛盾开始显现,部落间因为支配权的问题,发生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强势的部落男子,通过武力将另外一个部落的男子杀死,然后霸占对方的妇女、孩子以及食物,被征服的部落也沦为征服者的奴隶。所以,父系氏族逐渐过渡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劳动力过剩,逐渐产生了阶级制度。

以家族血缘为主的贵族阶级最开始诞生,而这一批贵族,都是有姓的人。所以,最初的“姓”成为族号,以区分同一家族的成员,“氏”是姓的一个分支,大多由于贵族分封产生。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姬”和“姜”两大姓就是族号。从炎黄一族,走出去了很多子女,又分为若干的氏,这些有“氏”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可以说,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黄的儿子就是跟随炎黄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因为,中国最早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所以,百家姓都源之于炎黄,不无道理。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2)

秦始皇

“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根据《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为了区分祖籍,而氏为了区分住所。比如,秦国的姓为“嬴”,他们的氏为“赵”。

秦国的直系祖先叫恶来,赵国的祖先叫季胜,两人都是飞廉的儿子。在商纣王时期,飞廉与儿子恶来侍奉商纣王,武王伐纣以后,被周武王杀掉了。季胜的儿子孟增在周成王时被宠信,还做了官。孟增的孙子造父,在周穆王时期因为善于驾车,被周穆王赏识。有一次周穆王外出,国内遭遇叛乱,造父驾日驭千里,很快赶回国都,周穆王很快平定了叛乱。造父也因此立了大功,周天子就把赵城,封给了他,所以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氏。当时,恶来的族人也跟着造父生活在赵城,也以“赵”为氏。

在周孝王时期,一个叫非子(恶来的后人)的,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赐了一块封地——秦地。按理说非子的后人以“秦”为氏,为什么秦国人还是嬴姓,赵氏呢?估计是因为,周孝王再次赐非子姓嬴,而他曾依附于造父住在赵城,先前已经有了氏,所以没有再改氏。这个好比齐国是姜姓,吕氏,虽然封在齐国,但是他们不是“齐氏”,所以秦国也没有改氏。

在周代,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贵族有姓氏,庶人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以,氏是用来“明贵贱”,而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因为,古代“同姓不婚”。所以姬姓国家不会与兄弟国通婚,比如周天子不与鲁国、晋国、郑国等姬姓国通婚,但是可以与齐、秦、宋等异姓国通婚。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3)

古代女子

先秦时期的女子,为什么只有姓,没有名呢?

因为,先秦时期同姓不婚,所以女子的姓比名更加重要。在女子将要出嫁的时候,女子常以伯(孟)、仲、叔、季,分别表示排行,并加在姓的前面。“伯”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如果超出三个子女,依旧用叔),最小的一个用季。

比如:伯姬、孟姜、仲子、叔姜、季芈。(“伯”和“孟”都表示排行老大,只是“伯”是嫡妻的长女,而“孟”是庶妻的长女。通俗的说法是,“伯”是大老婆的长女使用,“孟”是小老婆长女使用的。“孟姜女”其实就姜姓女子,妾室所生,排行老大。)

又比如,周文王有记载的18个儿子,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叫姬发,本来叫“仲发”因为是周天子,没有加“仲”。老三叫管叔鲜,老四叫周公旦,其实叫“鲁叔旦”只是他在周朝做官,所以叫周公旦。老五叫蔡叔度,老六叫曹叔振铎,老十叫冉季载,是最小的儿子。周文王的嫡妻(大老婆),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如果,是妾室生的,又重新开始排行,不过老大只能用“孟”开头。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4)

女子出嫁

如果,女子出嫁,又怎么区别呢?
  1. 如果是诸侯国君的女儿出嫁,那么就在姓名前冠以国名,比如:齐姜(齐侯之女)、秦嬴(秦侯之女)、陈妫(陈侯之女)、卫姬(卫侯之女)、魏姬(魏王之女)。
  2. 如果是嫁给他国的国君,死后就在姓名前,冠以国君的谥号,比如: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武姜(郑武公的夫人)、庄姜(卫庄公的夫人)、怀嬴(晋怀公的夫人)、文嬴(晋文公的夫人)。
  3. 如果是嫁给他国的士大夫,就在姓名的前面冠以氏或者邑名,比如:夏姬(陈国司马夏御叔的夫人)、孔姬(卫国大夫孔圉的夫人)、赵姬(晋国大臣赵衰的夫人)、棠姜(齐国棠邑大夫棠公的夫人).

此外,女子还可以在姓名后面加“氏”,比如姜氏、嬴氏、姚氏等等,总之在先秦很少能看到女性有名字,这都是男尊女卑造成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氏,又有哪些?
  1. 以封地为“氏”,比如:屈原(芈姓,祖先被封在屈地,以“屈”为氏);荀子(姬姓,祖先被封在荀地,以“荀”为氏);商鞅(本名公孙鞅,封在商地,以“商”为氏,故名商鞅);韩非(姬姓,祖先被封在韩原,以“韩”为氏)。
  2. 古人以所在的地名为“氏”,比如:西门(西门豹)、百里(百里奚)、东郭(东郭牙)、东方(东方朔)。
  3. 古人以官名为“氏”,比如:司马(司马迁)、司徒(司徒卯,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上官(上官婉儿)、乐正(乐正克,春秋曾子弟子)。
  4. 古人以职业为“氏”,比如:甄(陶器)、车(制车)、蒲(编织)、巫(巫师)屠(屠宰)、梓(木工)。

所以,古代的“氏”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地位与尊贵,对于男人而言,“氏”比“姓”更重要。

古人如何取“名字”?

在弄懂古人的姓氏以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如何取“名字”。现在我们所说的“名字”,其实指的是姓名。但是古代不一样,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

先秦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而,取名的时候,又以单名为尊。所以,《公羊传》有“崇仁义,讥二名。”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以后,不准取两名,并把将取单名写入了宪法,所以两汉三国很少破例取两名的。

古人取字,也是一种传统。根据《礼记·曲礼》的说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然后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进行笄礼,然后取字。其实,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另外取了一个雅号就是“字”。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5)

孔子画像

先秦时期的圣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

我国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的“五项原则”:“有信(出生时带有的特殊印记),有义(意思祥瑞,寓意深刻),有象(表物,如山、水、草木等),有假(假借某物),有类(与父亲类似之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圣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6)

长平之战

先秦时期的武将是如何取名的?

古人取名有哪些礼仪(古人取名真的太讲究了)(7)

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是经典,其中的人名有什么含义?

我认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名字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他们的名字相辅相成,不知道是后人故意取的名字,还是机缘巧合。三个人要想飞黄腾达,几乎离不开任何一个人。一旦失去其中一人,另外一个就无法高飞。老大是刘备,老二是关羽,老三是张飞。首先关羽被杀,刘备断了一翅,紧接着张飞又被杀,刘备断了两翅,所以他无法再走远。刘备的命里是五色具备,但是要想建立德业,必须有羽翼相助,结果两翼折断,他也一命呜呼。所以,古人取名大有学问,不得不说古人真的是博学多才啊,我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